今天我們來介紹一種人氣極高的猫——兔孫,堪稱貓科動物中的網紅代表。 首先,這傢伙的身材可以用驚世駭俗來形容:它宛如一個蓬鬆的大毛球,看上去既臃腫又獨特。 而它那張面容始終保持嚴肅,似乎總帶著一副不屑與兇狠的表情,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凶的猫。 偶爾,它也會露出一絲呆滯迷茫的神情。 無論是神態還是動作,兔孫總流露出一種生無可戀、對一切漠不關心的氣質——一張標準的厭世臉,正是這種慵懶獨特的個性吸引了眾多粉絲。

此外,許多人覺得兔孫的臉龐竟莫名其妙地更像人臉,而不像普通動物。 對此,有人進行了分析,總結出三個主要原因:其一,兔孫的面部輪廓平坦,鼻子和嘴部並不明顯隆起,這正符合人臉的特徵; 其二,它的耳朵並不位於頭頂,而是分佈於兩側,且不如其他猫那樣尖銳,無論位置還是輪廓都更接近人類; 其三,它的眼睛也與眾不同,常見猫類的瞳孔多為細縫狀,而兔孫則擁有圓形瞳孔,與人類極為相似。 正是這幾大特點,讓它看起來頗有“人味”,雖說節目不僅僅靠談外貌取勝,但這無疑為它增添了不少魅力。
事實上,兔孫不僅相貌獨特,從名字到生存管道都充滿趣味,其捕獵技藝更如魔法般超凡脫俗,實在值得深究。 囙此,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兔孫傳奇的故事。 既然稱其為“猫”,首先得分清它在生物學上的歸屬:兔孫隸屬於猫科、猫亞科、豹猫族中的“兔孫鼠”一支,且是該類唯一的物種。 與它的近親豹猫鼠相比(此前提到的“魚猫”便源自豹猫鼠家族,雖然關係密切,但魚猫因需下水捕魚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),兔孫的生活境况自成一派。
與其它主要棲息在南亞、東南亞濕潤森林中的豹猫不同,兔孫的家園卻是在高原山脈中輾轉徘徊,如青藏高原、伊朗高原、高加索山脈以及蒙古高原——這些環境嚴酷、生物稀少、氣候高寒缺氧的地方,正是適者生存的極端之地,能在此立足者自是非凡角色。
關於“兔孫”這一名稱,許多觀眾可能會疑惑:明明看起來是一隻貓,為什麼會叫“兔孫”? 對此,有幾種頗為流傳的解釋。 最廣為人知的一種說法源自突厥語,傳聞昔日遊牧民族在野外遇見兔孫時大聲喊“土遜”,意為“站住”,而兔孫竟似乎應聲停下並回頭,好似在回應,從而這一稱呼便逐漸演變為“兔孫”。 另外,還有一種說法是將“兔”與“孫”分解解讀:有觀點認為兔孫縮成一團的姿態酷似兔子,也有解釋認為它因鍾愛捕食鼠兔而得名。 這些詼諧且富有神秘色彩的解釋,為這一名字平添了許多趣味。
既然兔孫喜捕鼠兔,那麼青藏高原自然成了它的美食天堂,據說那裡棲息著數量驚人的鼠兔,兔孫怎會錯過? 然而,面對嚴寒高原,它的裝備似乎略顯不足。 雖然看上去魁梧肥碩,但實際上它與普通家貓體型相差無幾:全長加尾巴約八十釐米,體重僅在三到五公斤之間,甚至比不少家貓更輕。 為何看似臃腫卻如此輕盈? 原因在於它的毛髮异常出眾:緊貼皮膚的底毛約有四釐米長,外層背毛能達七釐米,冬季甚至超過十釐米。 這種誇張的長度,與北極熊的厚毛相比,體重僅為其百分之一,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長度,難怪顯得格外臃腫。 而除了毛長之外,每平方釐米竟生長約九千根毛髮,據說比人類頭髮密度高出四十五倍,這樣的天然大衣使它在高原嚴寒中遊刃有餘,其活動範圍甚至可延伸至海拔五千米以上。 有記載顯示,2016年尼泊爾曾出現一隻兔孫在5593米高的喜馬拉雅山脈“打卡”,創下了最高紀錄。
然而,科學家在研究兔孫棲息地時發現,它們似乎更偏好冬季降雪較少的區域。 原因可能有二:一是厚重的積雪延長了冰雪期,使得獵物變得稀少; 二是兔孫對雪地自身不太適應,可能是因為它們的爪子極其怕冷。 譬如,去年俄羅斯某動物園中,有一隻兔孫在雪地中蹲坐時,竟把尾巴墊在爪下,宛如穿著毛皮大衣卻忘了穿鞋,既呆萌又嬌氣,令人不禁發問:它是在賣萌,還是實在受凍?
野外觀察顯示,兔孫在雪地中捕獵時明顯顯得不適,長時間活動下四肢甚至會凍僵。 無奈之下,它們常一邊專注接近獵物,一邊不時抖動四肢以促進血液迴圈,場面頗為滑稽。 恰恰也因為這種抖動,容易暴露踪迹,使獵物有機可乘,這也解釋了為何兔孫通常不偏好大雪覆蓋的區域。 所幸在冬季來臨之前,它們總能依靠在草原上捕獵的絕技儲備足够能量。
雖然兔孫歸屬猫類,但與藏狐相比,它捕食的對象頗為廣泛,通常以田鼠、沙鼠、土撥鼠等地下小動物為食。 為此,兔孫發展出一套成熟而高效的捕獵策略。 首先要訣在於降低身體重心——在開闊的草原上,由於缺乏掩蔽物,只有儘量貼近地面行進才能悄無聲息地接近獵物。 而兔孫得天獨厚,既有比例極短的小腿,又因兩側分佈的耳朵使頭部顯得扁平,伏地前行時幾乎如同低空滑行。
再說毛色,其主要調性為灰色,有助於在岩石堆中偽裝。 即便在草地上,雖顯反差明顯,但在捕獵時,它通常會裝作一塊岩石:緩步前行,先行數步便靜止,再借助附近灌木叢隱蔽身形。 整個過程猶如電影中“木頭人”般謹慎觀察,直至與獵物距離足够接近時猛然撲出,不給獵物任何逃生機會,從而確保捕獵成功率極高。
更神奇的是,兔孫在接近獵物時常會抖動尾巴,仿佛尾巴隨時進入震動模式。 一旦開始抖尾巴,距離僅約兩米的獵物便仿佛中了定身法般,動彈不得。 據蒙古科研人員的一項實驗顯示,一根仿製的假尾巴竟能吸引附近三只田鼠,全都呆坐不動,足見這一“定身術”的奇效。
此外,兔孫還採用一種被稱為“守洞戰術”的捕獵策略。 田鼠等地下生物通常擁有多個出入口,而兔孫則通過觀察和總結,守住獵物最常出沒的洞口,以提高捕食成功率,即便是捕獵經驗尚淺的小兔孫也能憑此技藝捕到獵物。 總之,只要兔孫啟動狩獵模式,獵物基本無處遁形。 雖然它看上去略顯肥胖而呆滯,但在猫科捕獵技藝上,兔孫絕對不容小覷。
談及養寵問題,總有人好奇兔孫能否馴養為寵物。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 無論家庭飼養還是動物園由專業機构飼養,兔孫的圈養案例都屈指可數。 現時全球僅有少數動物園飼養過兔孫,中國境內僅西寧野生動物園曾飼養過一隻因網絡爆紅的兔孫,名為“孫思邈”。 傳聞其首次交配僅持續四秒,因而遭到調侃,竟也囙此聲名大噪,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兔孫,頗具悲情色彩。
不幸的是,去年十月,孫思邈在進食時因食物卡喉而不幸窒息身亡,令人扼腕。 但幸運的是,它曾留下後代——2021年與另一隻名為“孫尚香”的兔孫交配,誕生了一隻名為“孫大娘”的幼兔孫(名字如何另行評議)。 這也是中國首次實現人工繁育並成功養育成兔孫的案例,可見養殖兔孫之艱辛,遠勝於獅子和老虎。
究其原因,現時普遍認為兔孫免疫系統較為脆弱。 它們原本棲息於高海拔或偏遠地區,那裡細菌病毒稀少,免疫系統幾乎未受大考驗; 一旦進入圈養環境,各種病菌便紛至遝來,家貓視為小病的病症對兔孫來說則可能致命。 囙此,人工繁育的幼兔孫夭折率極高,儘管近年來經驗逐漸豐富、飼養條件改善,存活率才略有提升。
實際上,繁育兔孫並非僅是動物園的難題,在野外也頗為困難。 由於兔孫習性獨居,棲息地廣闊而個體分散,尋找配偶本就費勁。 更棘手的是,雌性兔孫每年只發情一次,每次僅持續一到兩天,若在短暫視窗內未遇配偶,則只能延后到下一年度,命運頗為悲凉。 不過,只要交配成功,幼兔孫在野外的存活率便相對較高:它們通常在早春交配、初夏產仔,每胎三至六只,入冬前便可獨立生存。 而其强大的捕獵本領,也使得幼兔孫幾乎無須擔心饑餓問題,能否長成成人,主要在於能否躲避雪豹、藏狐、狼、鷹等眾多天敵的襲擊。 囙此,兔孫常採取伏在亂石堆內“假裝成岩石”的防禦策略,無論在雪地還是草原上,總能長時間靜止不動,宛如沉穩的石塊,其“定身法”也囙此成為招牌技藝。
關於兔孫的英文名稱,它被稱為“Palas’s Cat”,以紀念1776年德國博物學家彼得·西蒙·帕拉斯在貝加爾湖附近首次描述這一物種。 當時他記錄的是貝加爾湖兔孫,這一亞種分佈於蒙古、西伯利亞及內蒙古東北部。 此後,研究者又陸續發現了高原兔孫(分佈於青藏高原)和赤色兔孫(分佈於中亞及西亞)兩個亞種,共計三個亞種。
現時,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統計,兔孫數量約為58000只,但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。 過去因毛髮濃密且修長,市場需求旺盛,每年有超過一萬只兔孫遭獵殺; 法律保護實施後,此類貿易已被禁止。 但如今,棲息地破壞依舊嚴重——一些草原因滅鼠行動導致獵物减少,村莊周邊的人類寵物及流浪犬也成為威脅。 總之,兔孫面臨的生存壓力遠比從前嚴峻,它那原本就頗為不悅的面容,似乎也囙此愈發顯得愁眉不展。
由此可見,兔孫這一貓科動物以其獨特外貌、奇趣名字、非凡捕獵技藝以及極富挑戰性的生存環境,構成了一幅充滿傳奇色彩的生態畫卷,也讓我們在讚歎它天生“厭世”表情的同時,更對其背後的生態智慧心生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