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大家介紹一種不一般的蟈蟈——非洲披甲地螽(以下簡稱“非洲大蟈”)。 當地動物學家常說,別只顧著看獅子、獵豹、長頸鹿或河馬,這只“裝甲蟈蟈”才是真正的奇觀:它會爬樹掏鳥窩,場面堪稱世界級。

1 | 學名拗口,乾脆叫它“非洲大蟈”
咱們熟悉的蟈蟈,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亞科。 今天的主角同屬螽斯科,卻歸地螽亞科,學名披甲地螽。 名字太不接地氣,我們就叫它“非洲大蟈”吧。
它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的稀樹草原與半沙漠等乾旱地帶,環境貧瘠,逼得它演化出一連串“奇葩”求生技能。
2 | 外殼似鎧甲,後腿弱到不會跳
非洲大蟈比家鄉蟈蟈更肥,體長可達5 釐米以上。 全身披硬殼,尤其前胸背板佈滿尖刺,活像穿了鎧甲。 可惜後腿不給力,基本不會跳,只能慢慢爬。
缺乏機動性,就得靠硬實力:
- 鎧甲尖刺——讓捕食者三思。
- 強悍咬合——能啃草、樹葉、腐肉,也能獵食昆蟲,甚至上樹啃小鳥。
3 | 噴毒血、假嘔吐,兩招“生化武器”
除了“裝甲”和“大顎”,它還有兩項防禦技能:
- 噴血漿:受驚時,體表孔隙猛噴含毒血漿,既嚇人又難纏。
- 假嘔吐:若敵人仍不退,它會把胃內容物全吐出來,裝出“我病得不輕,你敢吃?”的戲碼。
不過,噴血後必須儘快清潔,否則同伴會誤以為它“掛了”,上來分食——原因馬上揭曉。
4 | “開車如碾地雷”——同類相食的慘烈公路
披甲地螽數量驚人。 專欄作家馬克·範霍納克曾在納米比亞見識過:秋季高峰時,他閉眼走路十步之內必“哢嚓”踩到一隻; 開車更像壓地雷。
被碾碎的蟈蟈隨即引來同伴爭食,同類相食在缺鹽少蛋白的曠野堪稱最便捷的補給。 可當它們聚成更大的肉餅,又被後車碾平,如此迴圈,公路上便形成不斷擴大的、還在抖腿的“粘稠肉餅”,場面相當駭人。
5 | 最怕它的不是人,而是“非洲麻雀”
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野生鳥是紅嘴奎利亞雀(約15 億只),棲地與非洲大蟈高度重合。 本該是捕蟲能手的它們,卻把大蟈視為瘟神:
- 聽覺制導:蟈蟈憑雄性鳴叫鎖定鳥窩,判斷哪窩剛孵出幼鳥。
- 上樹掏窩:成年鳥若不在家,幼雀毫無還手之力,只能成了大蟈美餐。
- 高風險行動:若被成年鳥啄落地面,受傷的大蟈很可能立刻被同伴分食——“一口蛋白質也不浪費”。
6 | “彩禮”重得離譜,雄性反倒挑剔
每年求偶季最耗能的是雄性。
- 大聲求偶:先用鳴叫把雌性招來。
- 豪華彩禮:雄性體內製作巨型“營養包”,含少量精子和大量高營養食物,總重可達自身20%——相當於80 kg的人掏出16 kg!
- 交配儀式:兩隻掛在樹枝上,雄性把包裹一點點擠到雌性尾端,過程少則兩小時。
雄性付出巨大,自然變得挑肥揀瘦:優先選擇剛成年的“瘦”雌性,以提高“得標”概率。 在披甲地螽這裡,雄性才是挑選配偶的一方,顛覆了常見的“雌擇雄”模式。
7 | 農業噩夢,卻有“溝渠剋星”
在南部非洲,披甲地螽與紅嘴奎利亞雀並列前兩大農業害蟲,尤好毀食高粱、小米。 蟲災年份,產量損失可達30%–40%。
農藥成本高、效果差,後來才發現:
- 產卵習性:它們從不在作物地裏產卵,而是選周圍灌木。
- 土溝防線:在田地四周挖50 釐米深的溝即可攔截大量大蟈,甚至能把它們收集回去喂雞,一舉兩得。
8 | 蛋白69%! 人類美食還是心理障礙?
2021 年的營養分析顯示,披甲地螽蛋白質含量高達69.2%,遠超牛肉(約20%)。 鐵、鋅、磷、胺基酸、脂肪酸也很可觀。
然而,非洲多地並不愛吃,只有辛巴威部分地區會將其端上餐桌。 與其說是營養問題,不如說是心理門檻:面對渾身尖刺、還會噴毒血的“裝甲蟈蟈”,多數人下不去嘴。
未來人類是否該大量食用昆蟲、如何讓更多人接受,還得慢慢爭論。 各位對“吃蟲”怎麼看? 歡迎留言討論!
非洲大蟈的故事告訴我們:進化從不吝嗇奇迹,也從不在乎你的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