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系列節目裏咱們一直在聊太陽系的行星,評論區裡卻總有人追問“尼比魯到底是真是假”。 本期就來把這顆“傳說行星”連同阿努納奇、蘇美爾文明一併講清楚、闢謠到位。

一、尼比魯的真正出處
在正統蘇美爾神話裏,“尼比魯”只是存在感很弱的一比特神只。 然而1976 年,《第十二個天體》一書橫空出世,作者撒加利亞·西秦(Zecharia Sitchin,中文常譯“西秦”)硬是把尼比魯說成太陽系中的第十二顆天體。 此後他又陸續寫了六本續作,合稱《地球編年史》。
二、西秦與蘇美爾楔形文字的“二度破譯”
蘇美爾文明約存在於西元前 4500 年至西元前 2000 年,文獻皆以楔形文字記錄。 自 1765 年起,英、法、德、丹、愛等國學者花了一百多年才破解這種文字。 可西秦既不採納學界譯本,反而自學一套“全新翻譯體系”,於是他筆下的蘇美爾神話與正規成果完全兩張皮。
三、VA 243 泥板與“太陽系十二天體”說
西秦的覈心“證據”是一塊藏於柏林近東博物館、編號 VA 243 的泥板。 泥板左上角確有十二個圓點,他便認定那是太陽、月亮、九大行星(當時冥王星仍列行星)外加一顆未知行星——尼比魯。
在他的敘述裏,尼比魯與地球淵源深厚:
- 撞擊造地
太陽系早有一顆名為“蒂亞馬特”的行星,軌道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。 尼比魯闖入後,其一顆衛星撞碎蒂亞馬特:
-一半碎塊越過火星軌道成為現在的地球;
-另一半與尼比魯二次碰撞,化作今日的小行星帶。 - 怪異軌道
尼比魯被太陽捕獲後走極扁橢圓軌道:近日點在地球附近,遠日點遠超冥王星,公轉週期 3600 年。 - 時間表
西秦在《完結日》(2007)中聲稱上次尼比魯掠過地球是西元前 556 年,下次回歸要到西元 3000 年前後。 - 阿努納奇造人論
尼比魯上進化出“阿努納奇”外星種族。 約 45 萬年前他們為修補自家大氣層來地球采金礦,用基因工程把猿猴改造成了人類。
四、為什麼尼比魯模型站不住脚
- 力學打臉
以行星質量橫穿內外太陽系,每 3600 年就來一次,早把行星軌道和小天體攪成一鍋粥了。 地球已誕生 45 億年,相當於“穿越”逾百萬次卻從未釀成災難——這幾乎不可能。 - 木星“真空吸塵器”難題
木星引力巨大,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不足其一半。 尼比魯若頻繁闖關,早被木星捕獲或撞毀。 - 生命演化悖論
-遠日點比冥王星更遠,行星幾乎被凍成冰球;
-近日點貼近地球軌道,加上西秦自稱“强溫室效應+放射性衰變”,高溫恐怖。
這樣的極端溫差難讓高等生命穩定演化,更別提文明。 - 科伊伯帶&小行星帶轟炸
尼比魯每圈要四次穿過兩大天體帶,平均 900 年就挨一次“彈雨”,生態環境更是難以想像。 - 阿努納奇科技“返祖”
西秦把泥板圖案解讀成護目鏡、多級火箭、發射架……怎麼看都像 1976 年地球人的科技水准,毫無“神族”壓倒性優勢。 - “二十四衛星”與行星數量烏龍
圖 94 被說成“太陽系 24 顆衛星”,可光木星已知衛星就 79 顆——明顯脫離現實。
五、對VA 243 泥板的質疑
考古發現的蘇美爾天文泥板以百計,大量文字顯示蘇美爾人僅識五顆行星。 西秦卻挑唯一對自己有利的泥板,一口咬定十二圓點=十二天體,並斷言是阿努納奇告知。 要真如此,為何同為矮行星的鬩神星(Eris)、穀神星(Ceres)、妊神星(Haumea)、鳥神星(Makemake)統統被“神族”忽視? 只能說明西秦的解讀依舊綁在當年人類對太陽系的認知上。
六、學界早已全面闢謠
如今用中英文檢索即可發現:
- 英文資料幾乎清一色在駁斥西秦學說並做科普;
- 中文互聯網上卻仍流傳尼比魯與阿努納奇陰謀論,值得警惕。
七、真正可能的“第九行星”
天文學家並非否認額外行星存在——他們只是反對“尼比魯式”幻想。 2015 年,加州理工學院的巴蒂金與布朗發現科伊伯帶部分小天體軌道异常,推測質量約為地球 10 倍、軌道半長軸約為海王星 20 倍遠、週期 1–2 萬年的“Planet X”。
即使它被正式證實,軌道也絕不會闖入內太陽系,更談不上撞擊地球。 不過等它真被找到,取名“尼比魯”倒也算幽默——只不過那時它將不再是末日預言的陰影,而是天文學的又一座里程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