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永生的秘密:逆生長水母能為人類帶來不老之身嗎?

從上世紀八○年代義大利萊切的薩蘭托大學(Universitàdel Salento)說起。 該校生物與環境科學系的費迪南多·博埃羅(Ferdinando Boero)教授在實驗室中飼養多種水母,供學生觀察其生長發育。 當時,兩名研究生——克裏斯蒂安·索默(Christian Sommer)與喬治·巴韋斯特雷洛(Giorgio Bavestrello)——正全程記錄某種水母的生活史,沒想到卻撞見一樁轟動學界的怪事。

永生的秘密:逆生長水母能為人類帶來不老之身嗎?

水母「正常」的一生

全世界已知水母約兩百種,體型從幾毫米到三十餘米不等,雖形態各異,生命週期卻大同小异。 雄、雌水母通常不直接交配,而是各自將精子、卵子釋放到海水中——如同珊瑚蟲——任其在水中結合,形成受精卵。

受精卵發育成浮游幼體(planula),隨洋流漂浮; 若幸運地未被捕食,便會坿著在堅硬基底上,變成帶有觸手、專捕浮游生物的水螅體(polyp)。 此階段唯一任務就是「吃」與「長」。

當水螅體長到一定尺寸,觸手被吸收,個體開始橫向分節,外觀酷似「米其林輪胎人」——這一過程稱為縱裂生殖(strobilation)。 每一節都是未來的小水母。 最終,幼水母(ephyra)一個接一個脫落,成為我們熟悉、可自由遊動的「傘形」水母(medusa)。 它們再長大、成熟,重複釋放配子,開啟下一輪迴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我們印象中的水母是會游泳的傘形體,但對許多物種而言,水螅體才是「常態」。 以常見的海月水母(Aurelia aurita)為例,傘形體壽命約一至兩年,水螅體卻能存活十數年甚至數十年。


實驗室的異象:時光倒流

索默與巴韋斯特雷洛完成觀察後,暫停了每日巡檢。 數周後,索默再度查看飼養箱,驚愕地發現箱底竟重新長出水螅體! 按理說,小水母尚未成熟,不可能已產生下一代。 兩人深入追跡後揭開真相:這些已經「脫離」水螅期的幼水母,居然又沉回箱底,逆轉成水螅體——好比蝴蝶重新變回毛毛蟲。

實驗顯示,當遭遇饑餓、水溫或鹽度失衡、受傷等壓力時,它們便「返老還童」,待環境改善再度長成年輕水母,如此無限輪回。 這種能逆轉生命週期的動物,當時前所未聞。

此物種後被命名為「不朽水母」——學名Turritopsis dohrnii(過去亦稱T. nutricula)。 一九九二年一月,索默與巴韋斯特雷洛在《Marine Ecology Progress Series》發表論文,震動生物學界,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發現之一。


京都的水母歌者:久保田信

然而,兩位發現者並未繼續深究。 後來,京都大學白濱海洋生物實驗所的生物學家久保田信(Shin Kubota)接棒研究。 他常以「水母裝」自彈自唱〈水母之歌〉,在科普講座吸睛十足,但他真正的成就是突破飼養技術。

成年不朽水母僅四至五毫米,初變傘形時更小如針尖; 久保田教授必須在顯微鏡下,用極細器具餵食切碎的魚卵、蝦卵,甚至以針尖輕刺來誘導逆生長。 歷經多年,他證實同一隻個體可在兩年間完成十次逆轉,最短間隔僅一個月,證明「理論永生」並非空談。


逆轉並非專利:海月水母與其他六種

二○一一年,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全球變化實驗室的團隊,在廈門灣採集海月水母樣本,意外看到沉至底層的成體長出新的水螅體。 進一步實驗發現,當族群過度擁擠、食物或氧氣不足時,海月水母也會萎縮回水螅體,待條件好轉再「重生」。 此後,科學家又確認至少另外五種水母具備相同能力——逆生長不是不朽水母的專利。


細胞魔術:轉分化與基因秘碼

談逆生長,就繞不開「幹細胞」。 胚胎幹細胞能分化為神經、肌肉、表皮等各類體細胞; 一旦定型,理論上不能再「改行」。 可是不朽水母打破規則——一九九六年,薩蘭托大學的斯特法諾·皮拉伊諾(Stefano Piraino)發表〈成年水母逆轉為水螅體及細胞轉分化〉,證實它們可隨意切換細胞類型,這種罕見現象稱為「轉分化」。

二○一九年,皮拉伊諾與德州農工大學的松本尤衣(Yui Matsumoto)、瑪麗亞·米列塔(Maria Miglietta)合作,首次對不朽水母進行全基因組測序,尋找啟動逆生長的「開關」。 雖仍在起步階段,但隨基因編輯科技日益成熟,未來或許能為人類抗衰老帶來突破。


永生的假設:真能長生不老?

若人類也能像不朽水母那樣「重啓青春」,是否就能永生? 先看水母本身:逆生長雖能抵禦衰老,卻擋不住饑餓、疾病或掠食。 缺乏食物時,水螅體仍會餓死; 存活越久,被吃掉的機率越大。

英國諾貝爾得主彼得·梅達沃(Peter Medawar)在《獨特的個體》(1960)中假設一名永遠不老的人,結論是:意外、饑荒、瘟疫、戰亂、癌症及生活習慣等仍可能致命。 活得越久,暴露風險,累積性損傷與精神壓力反而更多。


何謂「同一個我」?

即便逆生長無限迴圈,新生的水母還是原來那一隻嗎? 再舉可分割重生的渦蟲:若將一條渦蟲切成一百段,最終會變成一百條新個體; 倘若殺死九十九條,剩下那條能否代表「原來」的渦蟲仍活著?

若只要部分細胞延續生命就算未死,植物基本都能「永生」; 人類的生殖細胞亦承載完整遺傳資訊,從這個角度講,生命或許早已透過繁衍實現「永生」。 問題只在於,我們對「自我」與「永生」的定義,還遠未達成共識。


小結

不朽水母展示了自然界令人歎為觀止的逆生長機制,也為抗衰老研究打開新窗口; 然而真正的「永生」不僅關乎細胞更新,還涉及環境風險、個體身份與哲學層面的深層提問。 也許,有朝一日科學能按下人類的「返老還童」開關,但在那之前,我們仍須面對生命有限、珍惜當下的課題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