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今天要聊的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生物滅絕——第四紀滅絕事件。 先來分清地質年代:按照國際地層表,地球的歷史可劃分為冥古宙、太古宙、元古宙和顯生宙四大階段。

“顯生宙”得名於5.4 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,那時多細胞生命突然繁榮; 其中的演化謎團今後有機會再談。 顯生宙又細分為古生代、中生代、新生代。
- 新生代的起點是6600 萬年前那次小行星撞擊(導致恐龍滅絕)。
-新生代再切分為古近紀、新近紀和第四紀。 - 第四紀始於約260 萬年前,以北極冰蓋重新出現為標誌,又被劃為更新世和我們當下的全新世。
今天討論的第四紀滅絕,就發生在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的過渡期,約距今13000 年前。 事件來得猝不及防:末次冰期剛結束,全球正緩慢變暖,本應是生物蓬勃發展的視窗,卻有大量大型哺乳動物(體重 > 40 kg)突然滅絕——猛獁象、劍齒虎、古美洲野牛、北美大羊駝等傳奇物種都在此列; 小型哺乳動物卻幾乎未受波及。 滅絕最嚴重的區域集中在亞歐大陸與南北美洲,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僅兩種大型獸類消失,這一地域差异成為解謎關鍵。
三大主流假說
- 氣溫驟升說
從 15000 年至 10000 年前,全球平均溫度升高約 6 °C。 面對突如其來的暖化,那些冰期中才進化出厚皮毛和皮下脂肪的大型獸類難以散熱,可能被“熱死”。 小型哺乳動物生命週期短、進化快,因而適應良好; 而長期處在高溫環境的非洲物種也無大礙。
反對者指出:更新世內曾多次冰—間冰期迴圈,溫度上升並非首次; 動物可遷徙到高緯或高海拔避暑,單靠升溫難以解釋整體滅絕。 - 超級病毒說
有人懷疑未知的高致死性病毒橫掃全球,由人類遷徙攜帶傳播。 但要讓上百種哺乳動物無一倖免、而對同屬大型哺乳動物的人類卻“無害”,邏輯上難以自洽; 化石記錄也未見大規模傳染病痕迹。 - 新仙女木事件(Younger Dryas)說
“仙女木”是一種寒帶植物。 科學家在低緯度地層發現其花粉,說明在距今約 12900 年前氣候突然大幅轉冷,額外經歷了約 1300 年的“小冰期”。 主流觀點認為:格陵蘭島海華沙隕石坑(直徑 31 km)的一顆小行星撞擊,融化大量冰川淡水,擾亂海洋環流,致北半球寒冷。
但若撞擊導致大陸物種滅絕,距撞擊點並不算遠的弗蘭格爾島、聖保羅島的猛獁象以及科曼多爾群島的大海牛卻又多存活幾千年; 同時,動物禦寒能力尚未退化,短暫降溫未必致命,故亦難成為唯一元兇。
人類:真正的“深套路”?
現代基因研究表明,智人約20 萬年前誕生於非洲,自 6 萬年前起多次出非洲。
- 4 萬年前:已踏遍除美洲、南極之外的大多數大陸。
- 2 萬年前起:冰川退縮,氣候宜人,人口迅速增長。
- 約1.6 萬年前:亞歐智人穿越白令陸橋,首度抵達北美,隨後迅速南下。
考古發現,“克洛維斯文化”人擅長製造石刀與標槍,遺址常與猛獁象骸骨同現,食譜至少含 125 種動植物。** 大型哺乳動物對人類毫無警覺**,正如幾千年後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毫無防備地走進西班牙人埋伏:對陌生威脅的無知,讓獵殺/征服變得輕而易舉。
對比區域也能佐證此論:
- 非洲與南亞—東南亞自古有人類活動,野生動物與人類長期共同進化,躲避本領隨之提升,囙此未見同步滅絕潮;
- 美洲在極短時間迎來陌生獵手,其大型獸類從未經歷“人類選擇壓力”,無逃生本能,遂在數千年內付出慘痛代價。
結語
2019 年一項綜合研究指出:自有人類顯著活動以來,全球野生哺乳動物已滅絕 82 %。 與氣候震盪或天體撞擊相比,“人類遷徙與擴張”才是歷史上最深、最持久、也最具毀滅性的套路。
要想避免下一次滅絕浪潮,我們必須先讀懂這套“人類套路”,然後學會為地球其他生命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