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骨頭的前世今生:從體內“礦倉”到生存神裝

我們今天來聊一個也許你從沒細想過的問題:我們身體裏的骨頭,到底是怎麼來的?
放眼整個動物界,絕大多數生物其實並沒有這套“硬體”——只有大約 4 %的物種,也就是脊椎動物,才配備了骨骼。 這種“高端配寘”究竟怎樣誕生,又為何讓脊椎動物獨佔鰲頭? 答案既意外又精彩。

骨頭的前世今生:從體內“礦倉”到生存神裝

一、骨頭帶來的三大紅利
  1. 運動效能飆升
    有了骨骼,肌肉得以附著,並與關節搭檔,完成千變萬化的動作:跑步、打籃球,甚至只是轉頭、抬手、鼓掌,都少不了骨頭的參與。 肌肉雖發力,但若缺少骨骼,力度無處釋放; 囙此,脊椎動物比其他動物更靈活,能做的事也更多。
  2. 堅固的保護殼
    尤其是頭骨,對大腦的守護不言而喻——想想撞到門框時若沒有頭骨的緩衝會怎樣吧! 此外,心臟、肺等重要內臟也由肋骨層層護衛。 正因這一層保護,脊椎動物得以放心大膽地“陞級”大腦與器官。
  3. 強悍的支撐力
    在水中,支撐似乎可有可無:水母軟趴趴卻遊得好好的; 但一旦離水上岸,沒有骨骼便會被重力壓成一灘爛泥。 若當年提塔利克魚沒有骨頭支撐,它那邁向陸地的一小步就會直接失敗,也不會有後來的兩栖類、爬行類、鳥類和哺乳類了。

二、骨骼的意外起源

最初,地球上所有動物都沒有骨頭。 故事要從還只有脊索、尚未長出脊椎的遠古魚類——類似今天的文昌魚——說起。 它們游泳本領有限,只能懶洋洋地過濾浮游生物和有機顆粒充饑。
然而,生命離不開兩種關鍵礦物:鈣離子磷酸鹽。 鈣參與細胞訊號與肌肉收縮; 磷酸鹽更是DNA、RNA以及能量代謝的覈心原料。 問題在於,遠古魚類必須依賴浮游藻類攝取磷酸鹽,而藻類產量季節波動巨大——豐盈時吃不完,匱乏時又吃不著。

它們迫切需要一個辦法:在“糧倉”充足的季節把鈣和磷酸鹽囤起來,缺乏時再慢慢釋放。 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解决了難題——它們把兩種礦物“合併同類項”生成磷酸鈣,並把它沉積在體內,等同於建了一個隨取隨用的小倉庫。

這座“礦倉”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優勢,於是相應的基因被保留下來。 這,就是骨頭最初的雛形。 當時它既不負責運動,也不承擔保護,更不支撐身體——純粹是儲存礦物的倉庫而已。
後來,肌肉開始附著在這些硬塊上,爆發力與靈活度隨之提升; 骨骼功能逐漸拓展,形態也越來越複雜,最終演化出千奇百怪的脊椎動物。 換句話說,如果當年沒有那座磷酸鈣倉庫,脊椎動物這整個門類都不會存在!


三、骨頭至今仍“初心不改”

時至今日,骨骼雖然多了無數新本領,但最初的儲礦使命依舊在履行。 骨組織裏有兩種“倉庫管理員”——成骨細胞破骨細胞
-成骨細胞負責“入庫”,把鈣和磷酸鹽礦化成磷酸鈣,存進骨骼;
-破骨細胞負責“出庫”,分解骨質,讓鈣和磷酸鹽重新流入血液,參與其他生命活動。

當成骨細胞存得少、破骨細胞拆得多,就會出現骨質疏鬆——倉庫庫存告急,這時就需要及時補鈣。 可見,骨骼至今仍在默默堅守那份“礦倉”初心,真可謂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