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斯加官方突然宣佈——本年度雪蟹捕蟹季(snow‑crab season)直接取消。 這是史上頭一回; 雪蟹的老鄰居帝王蟹也連續第二年被禁捕,足見事態嚴重。 阿拉斯加漁獵部研究員本傑明·戴利給出驚人數據:白令海雪蟹數量從2018年的約 80 億只驟降到2021年的10 億只,三年蒸發了70 億只! 如此規模絕非“過度捕撈”就能解釋——捕蟹本已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之一,再拼命也捕不掉幾十億只。

一、雪蟹究竟是誰?
我們曾聊過帝王蟹、椰子蟹和蜘蛛蟹。 嚴格說來帝王蟹、椰子蟹都屬於寄居蟹科,是“准螃蟹”;** 蜘蛛蟹才是真正的螃蟹**(十足目 抱卵亞目 短尾下目 蜘蛛蟹總科)。 今天主角雪蟹也歸在蜘蛛蟹總科,理論上與它們是“親戚”。 但外形卻更像帝王蟹:三角形背甲、粗壯長腿——這算是一種趨同進化。
二、分佈與“北極圈巡遊”
雪蟹和帝王蟹一樣喜冷,但除白令海外,在加拿大東部大陸坡也有原生種群; 它們能從幾十米一直活到數千米深。 食譜包羅貝類、蝦蟹、蠕蟲、海蛇尾,必要時啃鯨落或同類,可謂“什麼都吃得下”。
蘇聯當年把帝王蟹引入巴倫支海,一度造成生態災難; 如今雪蟹也不知何故出現在巴倫支海,自1996年被首次記錄以來數量穩步上升,預計未來或達加拿大東部同等規模——對愛蟹人士倒是好消息。
三、餐桌上的雪蟹vs.帝王蟹
對比點 | 雪蟹 | 帝王蟹 |
---|---|---|
足數 | 真螃蟹,連螯共10條 | 偽螃蟹,僅8條 |
外觀 | 殼面光滑圓潤 | 背甲、足密佈尖刺 |
殼厚度 | 薄,徒手可掰 | 厚硬,需工具 |
體型 | 最大1 kg餘 | 3 kg至十餘 kg |
價格/親民度 | 供應量大、相對實惠 | 稀少昂貴 |
四、“世界最危險職業”——捕蟹人
阿拉斯加雖是全球最大螃蟹產地、漁民經驗最豐富,但捕蟹死亡率高達每十萬人128例,是職業平均的26倍。
- 捕蟹季極短:僅幾周,船員連軸轉,日工時18 小時+。
- 蟹籠超重:單個可達400 kg,一旦繩索纏身便可能落水。
- 風暴與低溫:白令海常年狂風,甲板冰冷,失溫致命。
- 極夜工作:11–12 月晝短夜長,更添風險。
高危帶來高酬:幾周進賬3–5 萬美元,但也解釋了為何帝王蟹在挪威氾濫、終端價格仍降不下來——漁民“嫌命貴”,肯冒險的少。
五、阿拉斯加雪蟹“消失之謎”
阿拉斯加對雪蟹實行Season‑Size‑Sex(捕季、尺寸、性別)三重限制——只能撈符合尺寸的大公蟹。 今年評估可捕量僅3.3 萬噸,不足過去20年平均11 萬噸的三分之一,捕蟹季囙此叫停。
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2020年底拖網調查發現:
- 北部海域成年雄蟹暴增20倍,幼蟹卻罕見。
- 冷池(Cold Pool)急劇縮小:2018年首次“完全消失”。
冷池是海冰融化後形成、低於2 °C的水體,既適合雪蟹,也能擋住怕冷的阿拉斯加鱈魚。 冷池沒了,鱈魚長驅直入大啖雪蟹; 雪蟹只能北逃,卻在北部搶食、同類互食,幼蟹數量雪崩。 2019年幼蟹驟減,如今便演化成成熟個體嚴重短缺。 若變暖加劇,只能寄望它們在更靠北的冰海重建棲息地,何時恢復無人敢斷言。
六、日本“蟹文化”的崛起
日語稱雪蟹為“ズワイガニ”(zuwaigani)——“細枝蟹”。** 越前蟹指福井縣越前港所產; 松葉蟹則形容腿肉紋理如松針。 上世紀60 年代前,雪蟹並非高檔貨,因運輸保鮮難,拖網捎帶上來的小蟹常被當肥料。 “蟹道樂”創始人金井豐雄**首創“焯水8–10 分鐘→氷水急冷→淋水冷凍”法,完美保鮮口味。 1962 年大阪心齋橋首店開張,又恰逢戰後經濟騰飛,日本全民“吃蟹熱”由此引爆; 媒體每到開捕日都會報導首批活蟹空運進店,氣氛拉滿。
七、人工養殖為何行不通?
- 繁殖力强:母蟹每次抱卵數萬—十數萬,一年孵化,之後可立刻再抱卵(交配時儲精)。
- 幼體階段漫長:孵化幼蟲漂浮100–120 天,經數階段才變小蟹沉底。
- 生長週期誇張:需蛻殼10 次左右、約7–8 年才能長到合法捕撈尺寸,往往10歲才“成年”。
耗十年才能回本,幾乎沒人承擔得起。 科研機構雖不懈嘗試:
-韓國慶北水資源研究所2008 年從100只母蟹孵化6 萬幼體,培育100 天后僅剩320只,存活率0.5 %,背甲僅3 mm。
-日本兵庫縣城崎海洋世界2017 年啟動“十年計畫”,養了四年背甲才1.5 cm。
事實證明,深海雪蟹還是在野外生長最佳。
八、冰海警鐘
表面看,地球冷水域仍廣; 但阿拉斯加70 億只雪蟹說沒就沒,提醒我們:氣候升溫與生態鏈失衡的連鎖效應,遠比想像中來得快、來得猛。 對人類而言,這不僅是“吃不到蟹腿”的遺憾,更是一記必須謹記的警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