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見過長著“錘子頭”的蠕蟲嗎? 這便是俗稱“錘頭蠕蟲”(Hammerhead worm)的扁形動物,頭部寬闊如錘,宛若海洋中的錘頭鯊。 正式學名屬於扁形動物門渦蟲綱(Platyhelminthes Turbellaria),因頭部兩側隆起猶如簪子,故又有“簪頭蠕蟲”之稱。

多樣外形,滑若流水
現時全球已知錘頭蠕蟲種類逾百種,頭部形狀有的宛如鐵鎬,有的似半圓或扇形; 體色也豐富多彩,既有低調暗色,也有鮮豔純色,或帶橫紋、豎紋斑駁。 體長最小幾釐米,最大可達三十多釐米,通體黏滑,卻又比蚯蚓更為光滑,一觸便能感受到它們特有的黏液包裹。
驚人再生,夜行躲陽
錘頭蠕蟲擁有堪稱動物界天花板的再生能力:縱使切成數段,每一塊都能再生為完整個體,數量成倍增長。 它們喜溫暖濕潤,不耐陽光,白天常鑽入土中、石下避光,夜晚才緩緩爬出,顯得格外脆弱,卻暗藏實力。
陸地頂級捕食者
在“蠕動界”中,錘頭蠕蟲以時速十米以內的速度被視為頂級捕食者。 它們最愛侵擾的獵物是蚯蚓,其次是蝸牛、蛞蝓等軟體動物——看似柔弱,實則硬實力爆棚。
劇毒河豚毒素:致命利器
錘頭蠕蟲體內能產生罕見的河豚毒素(Tetrodotoxin),這種毒素只需1–2毫克即可致命,江湖上就連河豚、藍環章魚也靠它立足。 而在陸地無脊椎動物中,能自製河豚毒素的寥寥無幾,正是錘頭蠕蟲賴以稱霸的絕技。
化學探測,精准狩獵
它們並不依賴視覺——頭部小眼點僅能感光。 覓食全靠嗅覺:錘頭兩側及腹面佈滿化學感受細胞,像金屬探測器一般掃過土壤,鎖定獵物氣味後,便全速追擊,速度優勢讓蚯蚓等難以逃脫。
巧妙制伏與外消化
對體型較小的蝸牛、蛞蝓,錘頭蠕蟲會先來一記“死亡纏繞”,束縛住對手; 若遭遇大型蚯蚓,則立刻注射河豚毒素,令其全身癱瘓。 制服獵物後,蠕蟲會將咽部翻出,貼附於獵物體表,分泌消化酶將肉體分解成“肉醬”後吸食——堪稱最詭異的“外消化”吃法。
自噬保命:在饑荒中吞噬自己
若長時間找不到獵物,錘頭蠕蟲竟會“自食其身”——將自身器官組織吸收回收,轉化為能量。 在這一過程中,它們會優先分解生殖器,以保留生存所需的其他器官,顯示出驚人的生存智慧。
強悍繁殖,入侵四方
錘頭蠕蟲為雌雄同體,可進行有性受精,但觀察顯示,它們更偏好無性繁殖:蠕動間體節自行斷裂,每段均能發育成新個體。 此機制令其在亞洲以外的歐洲、美洲等地,通過攜帶土壤的植物或盆栽入侵,迅速氾濫成災。 由於無脊椎天敵,河豚毒素更令獵物毫無防備,蚯蚓種群遭受重創,故被列為入侵物種。
對人類的威脅與防護
現時尚無報導錘頭蠕蟲主動攻擊人類; 只要不食用,基本不會中毒。 但它們同許多軟體動物一樣,體表易帶寄生蟲(如廣東鉤蟲)——若不慎接觸,務必及時洗手,以免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