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大嘴吞天:揭秘動物界的第一惡霸——鵜鶘

之前提到水豚時,有一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:幾只鵜鶘成群結隊地“欺負”那些溫順的水豚——它們張開碩大的嘴,不斷啄咬和戳刺,直到將水豚趕走為止; 更過分的,甚至把小水豚叼在嘴裡搖晃,仿佛在把玩玩具。 可水豚脾氣極好,從未反擊,也從未被真正傷害。
那麼,為什麼鵜鶘偏偏喜歡欺負水豚? 這全因它們好鬥的天性。

大嘴吞天:揭秘動物界的第一惡霸——鵜鶘

在南非大西洋岸附近,開普敦以北約幾十公里處有兩個小島:達森島和瑪律加斯島。 達森島上棲息著一群鵜鶘; 而瑪律加斯島,則是另一種“親戚”——尖嘴鳥的家園。 雖然在鳥類分類學上,尖嘴鳥與鵜鶘同屬“水禽”,算得上近親,但兩者相處卻並不融洽。 開普敦大學的馬爾塔·馬查多教授發現:當尖嘴鳥父母出海捕魚、將尚在巢中的幼鳥獨自留守時,鵜鶘便借機前往“搶食”。

觀眾或許會問:“鵜鶘不是以魚為食嗎?”
的確如此,但在瑪律加斯島,這群鵜鶘可沒那麼“單純”。 它們直接將落單的尖嘴鳥幼鳥張口吞下:無論幼鳥如何掙扎,一旦鵜鶘合嘴,便再無生還可能。 更驚人的是,有些幼鳥已重達一兩公斤,鵜鶘依然毫不費力地生吞下肚。 吞噬一隻幼鳥後,它們便返回達森島,將消化後卻未完全分解的“食物”反芻出來,餵養自己的雛鳥,也算是“父慈子孝”了。

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,並非鵜鶘生性嗜血,而是人類過度捕撈導致魚類資源銳減。 沙丁魚和鳳尾魚的餘量年年下降,鵜鶘與尖嘴鳥都難以捕到足够的魚來撫養後代; 在“魚荒”面前,留守巢中的尖嘴鳥幼鳥成為了最容易下手的目標。

說完“非典型”食譜,不妨先回到鵜鶘最具代表性的常規捕食管道。 捕魚鳥類中,人們最熟悉的當屬鸕鷀:它們潜入水中,追逐並抓住深水魚群; 而鵜鶘則截然不同——它們漂浮在水面上,伸長脖子,將嘴部伸入淺水處。 鵜鶘那張堪稱鳥類之最的巨嘴——上下頜可同時伸展並側向旋轉,再輔助下方的皮囊(喉囊)——能够在最膨脹時容納10–12升水,足足是其胃容量的三倍。

捕魚時,鵜鶘們會集體行動:排成直線或U形,在水面上下撲騰,將魚群驅趕至淺水區,群體圍獵的效率可媲美虎鯨對付飛魚的策略。 待魚群聚攏,它們再一口“瓢”起魚與水,一旦將水排出,便揚頭吞下。 這場面不僅震撼,也彰顯了團隊合作的高端智慧。

然而,圍獵時的鵜鶘往往能招來旁觀的鸕鷀——它們潜水截斷逃回深水的散魚,表面上似乎是“聯手作戰”,實則鸕鷀掠奪的動作早已被鵜鶘讀透。 鸕鷀一旦浮出水面,鵜鶘便蜂擁而上,或掐頸索掠,或逼吐魚來,再次上演“騙吃騙喝”的把戲。

全世界共有8種鵜鶘(僅南極洲無緣見到它們),其中兩種——美洲白鵜鶘與褐鵜鶘——喜歡從空中俯衝捕食。 它們在海岸上空10–20米處盤旋,鎖定魚群後,以時速可達65公里的“箭式”姿態俯衝入水,卻只能依靠那張大嘴將近水面的魚一撈而起。 科學家發現,鵜鶘的胸腔、腹部及骨骼內遍佈氣囊,宛如自帶“救生圈”,讓它們不僅漂浮力驚人,也限制了潜水深度。

在進食環節,海鷗們也常來“分一杯羹”——當鵜鶘張嘴排水之際,海鷗躍上其背,大膽啄食露出的魚兒。 此時的鵜鶘只能忍氣吞聲,畢竟“嘴瓢”尚未合攏。

考古學家已在三千六百萬年前的地層中,發現保存完好的鵜鶘化石:它們的嘴型與現代幾無差別,足見這一“神器”在漫長演化中從未被淘汰。 大嘴的適應力如此强大,也難怪在魚類匱乏時,鵜鶘會“什麼都敢吞”。

倫敦聖詹姆斯公園裏,幾只野生鵜鶘數次被目擊吞噬成年鴿子——連翼展可達半米的鴿子都難逃大嘴魔爪。 吞噬過程永續五六分鐘,有時長達二十分鐘; 更有極端個體,甚至會往喉囊裏灌水,用“水淹”來潤滑,被“兜走”的鴿子無一倖免。

它們“貪食”的名聲早已遠揚:有人拍到鵜鶘吞下一條小鯊魚; 也有人見過它們誤將手機叼入喉囊,好在及時被取出,才免於悲劇。 更有趣的是,鵜鶘也會挑戰不可能——如自行車座、水豚、袋鼠、長頸鹿幼崽等,只要腦海中有“大嘴能吞下”的念頭,便會嘗試一下。 雖大多以失敗告終,甚至有喉囊撕裂、窒息而死的案例,但好勝心讓它們從不言弃。

連寶可夢中的“古月鳥”也借鑒了鵜鶘的特性:大嘴吞萬物、不懼一切,並能電擊釋放,堪稱“鵜餓”本色的巔峰演繹。

除了吃貨本質,鵜鶘在求偶時也會“秀色”:繁殖期裏,它們的喉囊會轉為鮮豔的橙紅、海藍等; 美洲白鵜鶘公母口部還會長出扁平凸起的“旋鈕”,越大越受青睞。

築巢期間,父鵜鶘負責運送枝葉,母鵜鶘則在地面或小島上鋪墊窩盤。 每窩兩到三枚蛋,由雙親輪流孵化約一個月,孵出後卻往往只剩一隻存活——同胞相殘、天敵捕食、人類干擾,是它們必須面對的第一課。

成年鵜鶘雖塊頭巨大(體重可達15公斤,翼展近3米),但借助上升氣流,仍能飛行千里,鮮少有天敵; 水下的鱷魚和鯊魚則是它們僅存的威脅。

然而,人類對它們的影響更為致命:棲息地開發、過度獵殺(如蒙古人以鵜鶘喙制“珍貴袋子”)、DDT污染、石油洩漏……從20世紀中葉的農藥危機到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,數以萬計的鵜鶘葬身汪洋。 即便進入21世紀,依舊有地區以“减少魚獲”為由,官方準予撲殺它們。

或許,這正印證了那句古訓:弱肉强食雖是自然法則,但在魚類資源枯竭後的荒野中,鵜鶘才真正成為了“吞天噬地”的第一惡霸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