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網紅“草泥馬”大揭秘:羊駝的傳奇身世與潮流逆襲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“羊駝”突然間火遍網絡,被戲稱為“草泥馬”——這名字好像越罵越萌,讓人好奇它究竟有何來頭? 乍一看,這些傢伙的體型與綿羊相似,卻長了條跟身子幾乎一樣長的脖子,腦袋小小的,短腿撐著一身蓬鬆毛髮,走起路來一搖一擺,表情常常讓人捧腹。 可別以為它們只是“搞笑擔當”,羊駝的背後,隱藏著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歷史。

網紅“草泥馬”大揭秘:羊駝的傳奇身世與潮流逆襲

安第斯山脈的駱駝親戚
羊駝其實並非靠近馬和羊的近親,它在生物分類上屬於駱駝科,跟我們熟悉的單峰雙峰駱駝是一家。 雖然看名字和形態,好像是亞歐大陸的駱駝在白令陸橋時期漂洋過海後,演化出了南美特有的“南美駱駝”,這種說法聽上去順理成章,卻不符合考古證據。 科學家在北美發現的化石證明,駱駝的祖先最早在北美出現,約在45–40百萬年前誕生。 後來,一支駱駝北上演化出如今的亞洲駱駝,另一支南下穿過巴拿馬地峽,抵達南美,才逐漸演化成高原上的羊駝。 原生於北美的駱駝則因環境變化而滅絕,只留下遠在安第斯山脈上的後裔。

四大“南美駱駝”家族
如今羊駝家族在野外僅存四種:

  • 大羊駝(Llama):個頭最大、力氣最足,常被用來馱運與拉磨;
  • 羊駝(Alpaca):體型比大羊駝小,毛質細軟,最受歡迎;
  • 圓駝(Guanaco):高原上的“野生大支系”,肩高可超一米,被美洲獅盯上的常客;
  • 小羊駝(Vicuña):體型最嬌小,隸屬野生,毛細直徑僅約十二微米,與頂級羊絨相媲美。

印加帝國的御用家畜
早在印加帝國時期,羊駝和大羊駝就是南美大陸為數不多的馴養家畜——在亞歐,猪牛羊馬雞鴨鹅應有盡有; 而這裡,只有這兩位“南美駱駝”撐起了運輸、耕作和紡織的重任。 小羊駝的珍貴毛絨更是皇室專享,平民貿然佩戴可違法——就因產量太少,每兩三年才能剪一次,守護野生種群成了生死存亡的抉擇。

西班牙征服與瀕危回歸
16世紀西班牙人入侵新大陸,帶來馬、驢、羊等外來牲畜及疾病,導致印加高山族與南美駱駝族群大規模隕落。 估計98%的羊駝幾乎消失殆盡,僅有少數倖存於荒凉的高原。 此後數百年,野生圓駝與小羊駝因盲目獵殺幾近滅絕。 直到1974年,小羊駝數量不足6000只; 相關法律出臺保護後才恢復到35萬左右。 為兼顧生計與conservation,當地人發明“剪完放歸”的人肉圍欄,既保護了種群,又讓毛絨得以合理利用。

羊駝毛:奢侈品與“窮人羊絨”
小羊駝毛質超凡,一件毛衣動輒要2000英鎊,一條圍巾也要上千; 而家養羊駝的毛雖然稍粗,卻比綿羊毛更柔軟、保暖、抗敏又易吸濕,素有“窮人羊絨”之稱。 羊駝適應力强、群居性好,還自帶“公共廁所”,大大降低寄生蟲傳播成本,成為理想的輕鬆養殖對象。

美國養殖熱潮與泡沫破滅
1990年代,美國大肆推廣羊駝養殖:電視廣告裏,你悠閒地喝咖啡,羊駝在外啃草、剪毛就能發家致富; 各州政府還給稅收優惠。 一度,純種種公羊駝身價高達兩萬美金,拍賣甚至飆至六七十萬。 可好景不長,2007年加州大學理查德·塞克斯頓研究指出,養羊駝賺錢的靠賣小羊駝,羊駝毛加工鏈不通用,難以盈利。 2014年,市場泡沫破裂,羊駝價格暴跌九成,許多農場血本無歸,重蹈鴕鳥養殖的覆轍。

羊駝警衛:萌萌噠的護衛神獸
羊駝除了剪毛,它們天生也適合當警衛。 美國西部牧場常飼養大羊駝看守羊群:它們忌憚犬科動物(狼、狐等),見狀會尖叫示警,甚至沖上前用蹄或脖頸把入侵者踢走; 不服還會噴吐胃酸和粘液,讓對手望而生畏。 對待剛出生的小羊羔,它們更是寸步不離,如同自家兒女般護衛有加。

從草泥馬到時尚寵兒
“草泥馬”這一昵稱,也許源自它們噴吐粘液的“作怪”行為,被調侃得不再難聽。 如今,“可愛就是正義”的浪潮下,日本興起了租羊駝辦婚禮、party的風潮; 美國波特蘭有兩隻羊駝“拿破崙”和“羅霍”,專門到養老院、康復中心做動物療愈; 中國瀋陽甚至開了羊駝主題餐廳; 還有公司讓羊駝進駐辦公室,助員工減壓。

從印加帝國的馴養家畜,到被嘲諷為網絡神獸,再到如今的潮流擔當,羊駝用一身蓬鬆和穩重,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。 它們不只是“萌寵”,更是一群擁有千年傳奇、正在續寫新篇章的神奇生物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