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八哥大反撲:從會說話的寵物到全球百大入侵物種

咱們先來聊聊,為什麼近年來“家中寵兒”八哥在都市裏越飛越猛,竟一度威脅到麻雀的“老大”地位? 八哥給人的第一印象,往往是那只會學人說話、機靈又討喜的寵物鳥,可如今它竟已躋身“世界百大入侵物種”,讓人不得不警覺。

八哥大反撲:從會說話的寵物到全球百大入侵物種

八哥之名的真相

關於“八哥”這一名稱,流傳最多的說法是:它翅膀上的兩道白斑像個“八”字。 但細究乾隆年間出版的《鳥譜》(十二册)記載:“八者,其聲也……本名巴巴鳥,因其叫聲似‘芭芭’,後主李煜稱之‘八哥’。”可見,“八”字本指它的叫聲,而非羽斑。


分類與常見種類

八哥屬於脊索動物門、鳥綱、雀形目、八哥科、八哥屬,現存十個物種,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亞洲。 本土常見的有:

  • 鳳頭八哥(官八哥):額部一撮羽冠,酷似鳳凰冠,故得名。 全身烏黑但嘴、腿呈淡色;
  • 印度八哥:眼周有顯著黃斑,體色棕黑,是唯一走出亞洲的入侵王者;
  • 白尾八哥:尾部有白色羽緣,喙為黃色,臺灣等地亦見其身影。

只要認清這三種,日常觀察就不成問題。


習性與適應力

八哥原本棲息於平原和山地林間,以樹洞或枝杈築巢,且並不依賴人類; 但隨著農業開墾和都市擴張,它們被迫與人類“火拼”——卻囙此發現了新的生存機會:

  • 多樣食譜:幼鳥以昆蟲為主,成鳥葷素各半,不吃莊稼,卻嗜果漿,遇害蟲還會“跟莊稼後陣”補比特打怪;
  • 互利共生:常見它們站在牛背啄食寄生蟲,牛“也不煩”;
  • 都市求生:善於在垃圾堆與建築縫隙中覓食築巢,且因飛翔能力强,不必像浣熊那般“打遊擊”,只要一安定下來便繁殖迅速。

臺灣“家門鳥”之爭

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臺灣掀起養會說話八哥的熱潮,先後引進印度八哥和白尾八哥。 棄養潮過後,這兩種外來者便在適宜的氣候與少天敵的環境裏狂增,現估已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只。 與此同時,原生鳳頭八哥的比例卻降至不到5%,麻雀等原生鳥類的築巢與覓食空間被嚴重壓縮。


入侵八哥帶來的“都市病”

  • 噪音污染:群聚叫聲喧鬧,遠勝麻雀;
  • 糞便危害:大量集中排泄,公共衛生難以維持,且易傳播疾病。

官方評估:根除成本高昂且科技難度大,僅能通過堵塞築巢孔洞、修剪枝杈等“干擾”管道,有限度地控制其數量。


他山之石:澳大利亞的“甘蔗蟾蜍”

早在1862年,墨爾本為防治害蟲從印度引入印度八哥。 起初,這些“農民的朋友”深受歡迎; 不久便演變成“會飛的甘蔗蟾蜍”,並躋身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列。 2008年一項全國調查中,印度八哥被評為“最具危害性的動物”,甚至超過甘蔗、鼠類、野貓、兔子等頭號惡霸。
面對氾濫,坎培拉地區曾推廣“PG陷阱”——專為印度八哥設計,可最大限度避免傷及其他鳥類。 居民自願參與,累計捕獲逾1500只,效果顯著。 其他地區也紛紛效仿,為都市自發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。


結語:人與八哥的“共生之殤”

八哥的“失控”並非出於惡意,而是其强大適應力在人類生態干預下的自然外溢。 就像在爪哇島本土的白尾八哥數量寥寥,與臺灣動輒百萬級的對比,便是最好的注腳。 過度捕獵與寵物貿易,是這些外來種“越界”的主因。

最後,別忘了八哥那驚人的語言天賦:它與親戚遼哥(又稱九官鳥)一樣,皆因鳴管發聲、音域寬闊,再加上天生模仿能力强,便成了人見人愛的“會說話鳥”。 誰又能想到,這份天賦竟引它們走向全球的入侵之路?


“八哥崛起”的故事,就先寫到這裡。 你還想瞭解哪種動物的傳奇?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!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