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無畏之蛙:當甘蔗蟾蜍成為鱷魚剋星

說到世界上最強悍的蟾蜍,也許你會想到它們低調的外表; 但甘蔗蟾蜍(
Rhinella marina)卻在“入侵物種”排行榜上名列前茅——曾被《時代》雜誌評為全球第三大入侵物種,可謂入侵界的傳奇。

無畏之蛙:當甘蔗蟾蜍成為鱷魚剋星

這位“攻防兼備”的高手到底有何過人之處? 進攻端,它幾乎無所不吞:昆蟲、蝸牛、蜥蜴、鳥類,甚至小型齧齒類都在它的“食譜”裏。 一旦發生暴發式擴張,當地生物便被迅速消耗殆盡。

而在防守端,甘蔗蟾蜍身上的腮腺能分泌乳白色劇毒,連許多毒蛇都難以招架,甚至能將淡水鱷毒死。 捕食者不敢輕易靠近,其卵和蝌蚪同樣危險,整個種群幾乎沒有天敵。

面對如此難纏的對手,科學家們已使出渾身解數:物理捕捉、化學藥劑、病毒戰、基因編輯……卻遲遲未見决定性勝利。 那人類的“逆襲”是否還有機會? 甘蔗蟾蜍的潜在致命弱點又在何處?

體態與威力:長得大更毒

甘蔗蟾蜍體型巨大,常見個體可達15–20釐米,堪稱蟾蜍界大麦克。 曾有記錄中最重的個體38釐米,重達2.65公斤; 去年澳大利亞更發現一隻昵稱“蟾斯拉(Tozilla)”的巨蛙,體重2.7公斤,堪比籃球。

識別它們的關鍵特徵,是眼睛後方碩大的腮腺; 遇到威脅時,會擠壓並噴射劇毒液體,讓不慎觸碰的動物瞬間中毒。

南美原生,澳大利亞毀滅性擴張

甘蔗蟾蜍原產熱帶美洲,長期與當地捕食者(鱷魚、毒蛇等)共存,數量受制。 在澳大利亞,這位“新貴”卻身處免疫屏障之中——淡水鱷、北帶鼬(Northern quoll)、黃斑巨蜥等本土物種都因毒性喪命。

1935年,澳大利亞在昆士蘭投放102只甘蔗蟾蜍,後來又增至6萬餘只,期望消滅甘蔗田害蟲。 結果,它們既不會爬樹,也不會挖土,根本無視甘蔗甲蟲; 反倒迅速繁殖擴散,現時澳大利亞東北沿海估計已有2億只數量,密度是原生地的50–100倍。

疾速前線:大長腿的進化

更令人震驚的是甘蔗蟾蜍的擴散速度正在不斷加快:起初每年推進不足10公里; 到1994年躍升至40公里; 2014年更達到60公里/年。 研究指出,前線蟾蜍的後肢比幾十年前的同類長出約25%,使它們跑得更快,搶佔新領地,擺脫同類蝌蚪的殘食。

對策:從基因到“毒素特訓”

2018年科學家完成了甘蔗蟾蜍的基因組測序,為新一輪“生物戰”提供可能。 當前三大研究方向:

  1. 性別失衡:基因編輯僅產雄性後代,逐步瓦解種群繁殖力。
  2. 降低毒性:通過基因干預,讓捕食者吃得下而不至於中毒。
  3. 病毒殺手:仿效對抗澳大利亞兔子的粘液瘤病毒,開發專内容病原體,避免波及本土兩栖類。

然而,任何“基因武器”都存在洩露風險,一旦返鄉,可能重創原生生態。

與此同時,科學家還嘗試“毒素特訓”:預先讓黃斑巨蜥、淡水鱷等食用低毒的蟾蜍卵或蝌蚪,培養抗性,提升其對付成體蟾蜍的存活率。 此外,澳大利亞水鼠、烏鴉、黑翅鴉等本土物種也逐漸學會剔除劇毒內臟,成為潜在天敵。

前路未蔔:勞動與創新雙管齊下

儘管天敵逐漸適應,人力捕捉和傳統手段仍難從根本遏制甘蔗蟾蜍的蔓延。 為了維護物種多樣性,人類必須在科技與生態間找到平衡:强化基因與病毒策略的安全性,配合本土動物的適應性訓練。

此外,如果能將甘蔗蟾蜍開發成商業資源(蟾蜍肉、皮革等),或許也能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控制。 這場對抗入侵巨獸的“戰爭”,仍在繼續,勝負未明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