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虎鯨也會畏懼的海洋正義者——神獸“鯤”原型座頭鯨

我們的故事從莊子《逍遙遊》中那句家喻戶曉的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;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裏也。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”開始。 古籍裏只說鯤有多巨,卻未描述其形。 直到現代影視和遊戲作品中,鯤多被設計成鯨魚形——尤其是胸鰭如翅、尾鰭如浪的模樣。 實際上,它們的原型極有可能就是座頭鯨。

虎鯨也會畏懼的海洋正義者——神獸“鯤”原型座頭鯨

座頭鯨最顯著的特徵在於其异常誇張的胸鰭和尾鰭。 成年個體常有十六米長,而胸鰭可長達體長的三分之一,差不多和一條成年大白鯊一樣長! 波浪形的寬大尾鰭則輔以黑白相間的配色,每只座頭鯨獨有的黑白圖案更像指紋,成為科學家辨別個體的“身份證”。

許多藝術家筆下的“鯤”都借鑒了座頭鯨:巨大的翅膀狀胸鰭與波浪狀尾鰭,似乎只有這樣,它才能在天際翱翔、水面翻騰而不顯突兀。 但座頭鯨的神奇之處,遠不止於外觀。

“吃半年,玩半年”——極端遷徙與繁殖奇觀

座頭鯨的生活仿佛分為兩個季節:北部夏季,它們在阿拉斯加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高緯度海域瘋狂進食,每天二十小時都在吞噬飛魚、鮭魚和磷蝦。 為了在寒冬中存活,它們要儲存超過一噸的脂肪。

入秋之後,座頭鯨踏上長達四千公里的遷徙之旅,將北冰洋的“食堂”變成熱帶的交配場。 大約一個月後,它們抵達夏威夷或墨西哥灣,開啟半年的交配和繁殖“狂歡”——無需進食,唯有跳躍、求偶、相互嬉戲。 那一次次飛躍出水的龐然大物,相當地震撼。

莊子所說的“水擊三千里”或許正是座頭鯨的遷徙寫照:它們借助洋流與雄健的胸鰭劃水,穿越千里,一如鯤化鵬的壯闊。

絕地反擊——兇猛的“海洋俠客”

座頭鯨在自然界並非弱者,甚至成為虎鯨的“噩夢”。 它們的胸鰭堅硬如拳,覆滿瘤狀贅生,被稱為“凶鰭”,可對抗成群的虎鯨。 2016年,美國NOAA的皮特曼博士統計了115起座頭鯨與虎鯨的衝突:43%由虎鯨先發動,往往是襲擊幼鯨; 而57%則是座頭鯨主動出擊,擊退成年虎鯨群,營救被圍捕的鯨魚、海豹和其他魚類。

這樣的“俠義之舉”並非無緣無故。 2019年,一段加利福尼亞灣的影像顯示,一隻虎鯨母子被虎鯨團夥追捕,半小時內幼鯨被殘忍擊殺並被當眾炫耀。 這段畫面令座頭鯨憤怒,也呼應了它們與虎鯨間的恩怨。

智者與勇士——座頭鯨與人類的溫情故事

座頭鯨對人類也滿懷善意。 2011年,在墨西哥灣觀察座頭鯨的菲什巴赫博士,親手解救了一頭被漁網纏住的座頭鯨。 出於感激,這頭鯨圍著救援船翻騰躍水四十餘次,最後還用尾鰭拍擊水面,仿佛在表達謝意。

而在2018年,南豪色博士在科克群島潜水時,竟被一隻座頭鯨“護送”逃離虎鯊襲擊——鯨魚用龐大的身體頂著博士,直到他浮上海面,才離去。 這樣的互動恰如人類與座頭鯨共生共榮的見證。

從瀕危到復蘇——人類保護的勝利

19世紀中期,全球座頭鯨數量從約15萬銳減至2萬,瀕臨滅絕。 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全面禁捕,種群逐漸恢復至8萬~10萬。 這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範例,也要歸功於無數科研和保護人士的努力。

大航海與星際呼喚——鯨歌跨越時空

20世紀50年代,美軍工程師沃特林頓錄下海底神秘歌聲,生物學家佩恩發現這竟是座頭鯨的“金曲”——長達35分鐘、每年更新的複雜旋律。 1970年,這張《座頭鯨之歌》專輯熱賣十萬餘張,激發了全球反捕鯨運動。

1977年,航海者號太空探測器攜帶的金唱片中,座頭鯨的歌聲被作為地球文明的一種“問候”,期待與外星生命對話。 或許在遙遠的未來,人類與座頭鯨的合唱,依舊回蕩在星辰之間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