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玻璃鰻身價竟超黃金! 揭秘鰻魚苗成走私巨物的背後謎團

說到野生動物走私,你可能第一時間想到象牙、鯊魚鰭或穿山甲。 但你絕想不到,全球走私額最大的野生動物竟然是鰻魚! 每年僅歐洲地區,非法鰻魚貿易就高達400億歐元,是象牙走私的十倍以上。 更驚人的是,犯罪集團並不盯成年鰻魚,而是價格翻倍再翻倍的——鰻魚苗。

玻璃鰻身價竟超黃金! 揭秘鰻魚苗成走私巨物的背後謎團

每公斤玻璃鰻(鰻魚苗)身價高達3–5萬歐元,終端售價約80歐元/克,比黃金都貴。 價格飆升的背後,既有“鰻魚飯”控們無底線的口腹之欲,更與鰻魚那神秘莫測的生活史息息相關。


“鰻”字背後的誤會

漢字裏的“鰻”字很容易與盲鰻、棲鰓鰻、電鰻混淆,實際上它們只是外形相似,並非真鰻。 真鰻屬於鰻形目(Anguilliformes),而盲鰻和棲鰓鰻則相隔甚遠; 電鰻更是熱帶淡水刀鰓魚科,根本不是鰻魚。

同樣長條身材的海鰻(Conger屬)、口袋鰻(如Eurypharynx pelecanoides)、花園鰻(Garden eel)也與淡水鰻無親緣,只是趨同進化的結果。 這些“奇葩”可都是水下世界的大佬:

  • 海鰻:頂級海洋捕食者,體長可達4米,滿口尖牙;
  • 口袋鰻:腦袋碩大,下巴可折疊,如同口袋一般;
  • 花園鰻:常見水族館“沙埋”小能手,遇事鑽進沙裡藏好。

真正的淡水鰻家族

淡水鰻真正歸屬於鰻屬Anguilla),全球約19個淡水種,其中最常食用的四種是日本鰻、歐洲鰻、美洲鰻和新幾內亞鰻。 全世界大約有800種鰻形目魚類,但只有這19種會進入江河湖泊,被人類最早捕捉、食用。


兩千年不解之謎:鰻魚打哪來?

雖然亞洲、歐洲、北美的江河裏鰻魚遍佈,可沒人親眼見過它們交配、產卵,甚至從未捕獲過剛出生的小鰻。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聲稱鰻魚“從泥土裏自發生成”,普林尼大帝則認為它們“在石頭上蹭出鰻皮”……日本還有句“山芋變鰻魚”的俗語,想像力堪比神話。

直到19—20世紀,科學家們才開始用實證折開鰻魚之謎:
-佛洛德學生時代用數百條鰻魚解剖,竟一條功能性生殖腺都沒找到,這讓他轉投心理學;
-法國動物學家伊夫·德拉熱(Yves Delage)首次在水族箱中觀察到海裡的柳葉狀幼體(柳葉鰻)漸漸長長、著色,變成“玻璃鰻”,揭示它們並非兩碼事。


追跡至馬尾藻海:施密特的十八年賭注

1904年,丹麥生物學家約翰內斯·施密特(Johannes Schmidt)展開“魚苗漂流”大調查:他帶著拖網,在大西洋各處不停下網,追跡鰻魚苗最小出現的方向。 整整十八年,他從45毫米一直追到10毫米,最終將發源地鎖定在馬尾藻海(Sargasso Sea)。 可惜,他始終沒能撈到魚卵或成年的產卵群體。


鰻魚六大人生階段

  1. 魚卵期:施密特沒找到,直到100年後才有人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的產卵區捕獲;
  2. 柳葉鰻(Leptocephalus):扁平透明,隨洋流漂回歐洲海岸;
  3. 玻璃鰻(Glass eel):轉為細長形,一年漂流結束後準備溯河;
  4. 鰻線鰻(Yellow eel):在淡水河流裡多年的生長期,可長至80釐米;
  5. 黃鰻(Yellow eel成年期):性腺尚未成熟;
  6. 銀鰻(Silver eel):身體變銀白,向大西洋產卵場遷徙數千公里,交配後即告終生。

2016年,科研團隊借助衛星標記科技,首次實測了銀鰻的長距離回游路線,驗證了施密特的推論。 2009年,東京大學更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發現日本鰻和歐洲鰻的產卵區域,並捕獲了未發育性腺的幼鰻、雄雌銀鰻,解開了生殖發育之謎。

-鰻魚只在新月前後月黑之夜交配,產卵深度集中於150–200米的中層水域;
-回游產卵後,銀鰻的消化道會完全退化,不再進食,一旦產卵完畢便走向生命終點。


與鮭魚一脈相承又殊途同歸

與海洋-淡水兩栖回游的鮭魚類似,鰻魚的回游習性原本是進化優勢,80 million年前它們的祖先先在海洋生活再溯河產卵,後來“落戶”淡水區。 然而,人類捕撈讓這套策略變成致命陷阱:玻璃鰻回溯河口之際最易被捕。


養殖死結:無卵可育與“吃不飽”的玻璃鰻

現代養殖要想擺脫野采依賴,必須解决兩個覈心難題:

  1. 魚卵從哪來? 成年黃鰻只有變成銀鰻回海後才發育性腺,只有那一刻才能產卵,普通養殖魚永遠不會自繁。 科研人員雖能用激素誘導人工產卵,但規模化困難;
  2. 幼鰻吃什麼? 玻璃鰻在海洋裏吃浮游生物、海洋雪(marine snow),人工配製魚粉、魚油、植物蛋白等常規飼料卻毫無胃口。 2010年,日本水產研究中心雖調配出以鯊魚卵、大豆蛋白和維他命為主的專用飼料,玻璃鰻吃得歡、長得好,卻因成本高昂難以推廣。

無奈之下,全球養殖場仍只能大量購進野生玻璃鰻,成了“養越多,捕越猛”的惡性循環。 自1980年代以來,歐洲玻璃鰻資源銳減96%,日本降幅95%,幾近滅頂。 歐盟自2010年全面禁止出口玻璃鰻,卻難遏制黑市暴利。


味蕾與良知的抉擇

前陣子拍露營節目時,正好大快朵頤一頓鰻魚飯,才驚覺——我們至今都未能實現真正的人工繁育。 無論是日本鰻、歐洲鰻,還是那些隱秘海域裏的海鰻、康吉鰻,只要端上餐桌,都是對野生種群的又一次掠奪。

希望科學家們儘快攻克玻璃鰻飼料與產卵兩大難題,讓我們未來既能安心品味鰻魚飯,也能守護這條千年謎樣的奇妙生命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