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巨人喬治:受傷魔鬼魚的救贖與蝠鱝守護之路

咱們先來聊聊海洋裏最聰明的扁平巨獸——蝠鱝。 你一定對它不陌生:那優雅的身姿,寬闊的翅膀,在水族館裏遊弋時,猶如水下的飛鳥,讓人目不轉睛。 幾乎所有大型水族館都有飼養蝠鱝,只要你去過水族館,就一定見過它們。 不過,你知道嗎? 全球蝠鱝約有幾十個品種,大的有小的也有,今天咱們要聊的,可不是普通水族館裏能養得起的蝠鱝——它的體長堪比大白鯊,翼展甚至可達九米,相當於兩條成年大白鯊的長度; 更令人驚訝的是,它的大腦是所有魚類中最發達的。 這位“大哥”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蝠鱝,俗稱巨型蝠鱝,學名雙髻淺口蝠鱝Manta birostris)。

巨人喬治:受傷魔鬼魚的救贖與蝠鱝守護之路

為什麼叫“淺口”蝠鱝?

通常水族館裏那種體型較小的蝠鱝,嘴都長在身體下方,比如我們常見的牛鼻蝠鱝(學名Mobula屬),它們的嘴和鼻孔仿佛“長在臉下”,乍一看就像兩隻眼睛搭配了兩隻鼻孔,表情生動。 而淺口蝠鱝(包括巨型蝠鱝和珊瑚礁蝠鱝)的嘴則是朝前的:它們像須鯨一樣,以浮游生物、磷蝦、小魚為食,游泳時邊開口邊借助腮板過濾海水,方便高效,這也是它們得名“淺口”的原因。

二弟登場:珊瑚礁蝠鱝

除了巨型蝠鱝之外,二弟“珊瑚礁蝠鱝”(學名阿氏淺口蝠鱝Manta alfredi)也是淺口蝠鱝屬的重要成員。 它們常活動於珊瑚礁附近,翼展約五米,是體型排行第二的淺口蝠鱝。 大哥和二弟在外形上差別不大,都是嘴朝前、寬大的胸鰭; 背部的圖案略有差异:巨型蝠鱝背部白色斑塊與黑色底色對比强烈,宛如“T”字; 珊瑚礁蝠鱝則是由黑色底色上漸變的斑塊勾勒出“Y”字,甚至偶爾通體一黑。

為了方便,下麵咱們一提到“蝠鱝”,就包括大哥和二弟在內。

“魔鬼魚”究竟是誰?

許多人稱淺口蝠鱝為魔鬼魚(英語“devil fish”),但真正“魔鬼魚”學名是無刺蝠鱝Mobula thurstoni),它是第三大蝠鱝,頭鰭像惡魔角,胸鰭像披風,形似“魔鬼”才得此名。 可你瞧,大哥和二弟不僅有“惡魔角”,披風般的胸鰭更顯氣勢,怎麼看都更“魔鬼”一些。 久而久之,凡是黑白相間、頭鰭顯眼、翅膀寬大的,都可以統稱為魔鬼魚。

蝠鱝的“邪惡”形象

蝠鱝的外形像惡魔,名字也帶“魔鬼”二字,自然給人一種恐怖的印象。 DC漫畫中,海王的宿敵“黑蝠鱝”自1967年亮相以來,一直是邪惡狠角色。 那個年代,人們對蝠鱝的刻板印象就停留在“海中恐怖巨獸”。 水手們擔心蝠鱝撞翻小船,加之鮮少有人近距離認識它們,蝠鱝的“危險論”便沿襲至今。

真相大白:蝠鱝其實溫順又聰明

直到1980年,一比特著名作家改變了這一切。 他就是《大白鯊》的作者彼得·本奇利。 本奇利與夥伴在加利福尼亞灣潜水時,意外遇見一群蝠鱝。 起初他們心存戒備,但很快發現蝠鱝並無攻擊性,姿態優雅,甚至溫順到允許潛水夫摸背、騎乘。 一番親密接觸後,本奇利深受觸動:原來蝠鱝是大海中最溫和的生物之一。

這次經歷不僅彌補了他對《大白鯊》引發的捕殺浪潮的內疚,也徹底點燃了他保護海洋動物的熱情。 兩年後,他創作了小說《科爾特斯海的女孩》,用筆觸展現蝠鱝與其他海洋生物的魅力,讓更多人瞭解到蝠鱝與“魔鬼”形象毫無關聯。

蝠鱝的優雅“飛行動作”

與其說蝠鱝在游泳,不如說它們在飛翔:當胸鰭展開,宛若大鵬展翅,讓人驚歎於它們的身姿之美。 儘管體型巨大,一談到進食就敏捷起來:為最大化濾食,蝠鱝會做翻滾、螺旋、扭轉等高難動作; 幾十上百只蝠鱝同時進食,排成“龍捲風”式的群體捕食,場面震撼。

而當蝠鱝以整齊隊形前進時,我們稱之為“求偶列車”:一隻雌蝠鱝領在最前,後面跟著一串雄蝠鱝,爭相模仿領頭雌者的特技飛行動作,通過飛行技巧决出勝負,最終贏得交配機會。 其實,這株浪漫的“水下追逐”是蝠鱝繁衍的重要一環。

空中飛人的“小弟”——盲雞蝠鱝

若要說蝠鱝家族中誰最“會飛”,那非盲雞蝠鱝(Mobula munkiana)莫屬。 它們翼展僅約一米,卻喜歡成群飛躍水面,最高能躍起四米,可謂“空中飛魚”。

魚類中的智者:蝠鱝的大腦與自我意識

談到海洋智慧,許多人會想到鯨豚類哺乳動物。 但如果僅限於魚類,蝠鱝的大腦無論在質量還是占體重比例上,都屬第一。 科學家在蝠鱝大腦中發現複雜的網狀血管系統,有助於調節腦溫; 它們的神經細胞更接近哺乳動物與鳥類,而非魚類。

2016年,蝠鱝太平洋研究基金的齊拉·阿裏博士在巴哈馬亞特蘭蒂斯水族館做了鏡子測試:蝠鱝在鏡前盤旋、反復以不同角度觀察自己,卻沒有像遇到同伴時那樣的社交反應。 阿裡博士判斷,蝠鱝具備自我意識——魚類中極為罕見的能力。

去年,太平洋蝠鱝研究小組主任羅伯特·魯賓博士在墨西哥索柯洛群島的研究更令人驚訝:他發現蝠鱝不僅對特定潛水夫表現出好感,還能分辨潜水裝備互換後的同一潛水夫; 直到潛水夫眼罩完全遮住眼睛,蝠鱝才認錯。 這種“眼神識別”能力,令人嘆服。

個體辨識:蝠鱝肚皮斑點版身份證

而人類識別蝠鱝的管道更“低科技”:通過腹部獨一無二的黑色斑點。 只要拍下肚皮,就能匹配全球蝠鱝識別資料庫。 早在1991年,太平洋研究基金便開始收集蝠鱝肚皮照片; 2011年成立的Manta Trust也開設線上提交和領養項目。 我最近也領養了一隻蝠鱝——巨人喬治,他的左胸鰭曾被鯊魚咬傷,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地成長。

蝠鱝的繁衍與生存危機

蝠鱝壽命可達五十年,約十歲性成熟後開始繁殖。 求偶列車過後,雄蝠鱝會咬住雌者左胸鰭,使兩者腹部緊貼,約六十到九十秒完成交配。 雌蝠鱝隨後迎來長達十二到十三個月的妊娠期,一胎僅產一尾幼體(偶有雙胞胎),且野生雌蝠鱝平均三年才生育一次。 長妊娠期和低產量使得蝠鱝種群一旦受損,難以快速恢復。

可悲的是,如今蝠鱝正因“食療”迷思瀕臨危險:在中國南方,一些商家將蝠鱝過濾浮游的鰓板稱為“鵬魚鰓”,吹噓其可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甚至治療癌症。 實際上,這純屬無稽之談——蝠鱝鰓板幾無營養價值,反而因大量重金屬堆積,對人體有害。

野生救援組織WildAid統計,2010—2013年間,每年因“鵬魚鰓”被捕殺的蝠鱝約十五萬只,其中99%銷往廣州市場。 幸好,自2014年以來,當地政府聯合救援組織嚴打非法貿易,到2019年,廣州市場庫存量已降低63%,97%的受訪者表示不再消費。 但我們依舊任重道遠。

行動刻不容緩

想讓商業捕殺無處藏身,唯有從拒絕消費做起。 沒有買賣,就沒有殺害。 讓我們一起向身邊的人揭穿“鵬魚鰓”的謊言,認識蝠鱝的真實面貌,拒絕那些傷害海洋巨獸的荒謬說法。 保護蝠鱝,從你我做起!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