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帝王蟹無聲入侵:從歐洲到南極的霸主之路

在地球歷史的長河中,南極曾是植物繁盛、生機盎然的綠洲。 大約1.8億年前,盤古超大陸時期,南極並不孤單:南美、非洲、印度和澳大利亞環繞其側,赤道暖流沿經線不斷輸送熱量,使南極孕育出豐富的侏羅紀動植物——迄今已發現三屬恐龍化石,足見當年生機勃勃。

帝王蟹無聲入侵:從歐洲到南極的霸主之路

然而,約2300萬年前,板塊漂移將非洲、印度、澳大利亞和南美紛紛推向北方。 隨著德雷克海峽的打開,南極環流初成,赤道暖流被徹底阻斷,南極漸成冰封大陸。 森林被冰蓋取代,純陸棲動物紛紛滅絕,僅剩依海而生的藍鯨、虎鯨、企鹅、海豹等海洋生物存續於此。

在南極大陸架上,無脊椎動物也曾悠游自在:海百合、海蛇尾、海參、海星等競相繁衍,尤其是節肢動物——海蜘蛛,在其他海域常僅數釐米長,而這裡的“巨型”海蜘蛛卻能長達十幾乃至幾十釐米,傲視群雄。 長期以來,南極海底對它們而言是無天敵的天堂。

但這寧靜的王國,正遭遇一支來自寒冷海域的侵略大軍——帝王蟹。 全球氣候變暖使南極水溫微升,最先興奮的便是喜寒的帝王蟹。 2004年,加西亞·拉索教授在《極地生物學》期刊上報導,2003年首次在南極大陸架發現帝王蟹; 此後不斷有目擊記錄顯示,這支“紅軍”正沿大陸架緩緩南下,面對毫無防禦的獵物群,它們宛若“熟透的美食”,只需輕鬆一抓,便可大快朵頤。

這種入侵並非首次上演。 遙想數十年前,蘇聯為滿足莫斯科和聖彼德堡的海鮮需求,於1960年將9只母紅帝王蟹從白令海空運至巴倫支海,隨後陸續投放至柯拉灣,總數增至3000只。 缺乏天敵的它們如饑餓猛獸,吞食貝類、海膽、海星、魚卵,繁殖速度驚人:到1990年代已擴散至挪威海,2011年數量預估達5000萬只。

挪威東臨巴倫支海、西接挪威海,竟囙此製定奇异法規:在巴倫支海捕獲帝王蟹必須放生,否則罰款; 而進入挪威海一分鐘之隔,則捕撈帝王蟹重播反而要罰款。 雖有漁業協定限制捕撈配額,漁民多無權捕撈; 即便獲權,也因帝王蟹對海底生態的破壞直接導致鱈魚等魚類減產,收益難抵損失。

科學家警告:帝王蟹食性廣、繁殖力强、耐溫耐鹽範圍廣,勢必持續擴散,預計百年內橫掃至直布羅陀海峽。 2009年,挪威南部韋斯特蘭海域已有目擊,距英國、法國海岸咫尺之遙,令世人感歎,這支“蘇聯紅軍”似已無法阻擋。

瞭解帝王蟹的繁殖策略,更可窺見其入侵之力。 它們壽命約20–30年,4–7歲性成熟。 雌蟹擇大體型雄蟹為配偶,受信息素吸引後,雄蟹會抱起雌蟹尋覓合適地點,長達兩周不離身。 雌蟹可攜帶多達5萬枚卵於腹部,近一年後孵化。 幼體初似小蝦,需數次蛻皮方成形; 雖孵化量大,但大多數幼蟲為浮游性魚類食用,唯少數倖存成蟹。

幼蟹有趣的“聚堆”行為:成千上萬只小蟹相互攀爬,猶如集體“倒羅漢”,科學家推測是出於安全、蛻皮或羊群效應等多種可能,但尚無定論。 彼時若遭捕食,斷腿雖會受傷,但帝王蟹具備斷肢自保與再生機制:斷處由膜封閉,隨後隨蛻皮逐步長出新肢,常見斷兩腿的個體仍能存活直至新腿再生。

在分類學上,真正的“螃蟹”屬短尾下目(Brachyura),尾部折疊於腹部,腹甲可掀; 而帝王蟹屬异尾下目(Anomura),與寄居蟹同科。 雌帝王蟹的腹甲不對稱,被認為源自寄居蟹的歪尾遺傳,而雄蟹腹甲對稱之謎仍待研究。 此外,帝王蟹雖屬於“十足目”甲殼動物,卻因後兩對足退化藏於殼內,僅留六足外露。

大自然中,不乏“螃蟹化”(carcinization)現象——無論是鎧甲蝦總科的雌蟹科,還是澳大利亞寄居蟹總科的澳大利亞寄居蟹科,皆演化出類似螃蟹的軀體; 針尾蝦總科的蹲龍蝦亦朝此方向進化。 英國動物學家Borradaile早在百年前便提出“蟹形化”一詞,形象描述多次獨立的演化嘗試。

然而,2010年智力動物學家卡洛斯·維維亞尼針對一種名為alpatalaliz spspinforfrom的雌蟹科物種,發現其不僅外形“蟹化”,還演化出可憑腹部形狀區分雌雄的性腺結構,堪稱“超蟹化”(hyper carcinization)的典範。 或許,正是對螃蟹外殼與扁平身軀的“崇拜”,讓帝王蟹成為了今日席捲歐洲,又無聲進軍南極的最强霸主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