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入侵狂潮:非洲大蝸牛如何攪亂世界生態?

入侵狂潮:非洲大蝸牛如何攪亂世界生態?

三十年前的一起滅門慘案,竟然與非洲大蝸牛息息相關? 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中,這個最巨大的蝸牛不但攪亂生態平衡,還牽扯進了一場令人匪夷所思的連環入侵事件。

位於印度洋上的聖誕島,本是紅蟹和椰子蟹的天堂,每年成千上萬只紅蟹湧向海灘產卵,形成壯麗景觀。 而身材魁梧的椰子蟹也在島上稱霸多年,數量超過百萬。 然而,五十年前,一艘來自非洲的貨輪卻帶來了黃蜂蟻,這種螞蟻瘋狂捕殺島上的蟹類,讓紅蟹和椰子蟹數量銳減。

為控制黃蜂蟻,科學家們引進了專門攻擊黃蜂蟻所依賴的介殼蟲的馬來西亞小黃蜂。 於是,一場生物版的“以毒攻毒”大戰在聖誕島上演。 然而,故事遠未結束,因為另一比特“重量級”物種也悄然登場——非洲大蝸牛。

非洲大蝸牛體型驚人,殼長可達20釐米,相當於一隻老鼠的大小,外殼更是厚重堅硬,甚至傳說曾紮破汽車輪胎。 它食性廣泛,能吃500多種植物,包括水果、葉子、蘑菇甚至腐爛物,連牆上的石灰和水泥也不放過,更有一隻名為Bozy的蝸牛甚至會喝啤酒。

非洲東部的原始草原造就了它們強悍的生命力。 面對漫長的旱季,非洲大蝸牛能封閉外殼,休眠長達三年之久。 隨著人類的遷徙和貿易,這種堅韌的物種迅速席捲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。

最初,人們看中其龐大的體型和旺盛的繁殖能力,試圖將它們引進為食物,甚至寵物貿易也使它們擴散到了歐美各地。 然而一旦流入野外,這些蝸牛便開始大規模入侵。 佛羅里達州曾花費2400萬美元,動用了警犬才勉强控制住17萬只非洲大蝸牛,但幾年後又捲土重來。 印度則採用全民懸賞捕殺,效果顯著,甚至催生了蝸牛捕殺的副業。

而在聖誕島,非洲大蝸牛原本難以立足,原因是紅蟹意外發現蝸牛卵後竟將其視為美味,幾乎封锁了蝸牛的入侵。 可隨著黃蜂蟻的氾濫,紅蟹數量銳減,非洲大蝸牛便趁機崛起,形成了外來物種之間的奇妙同盟。

更荒誕的劇情發生在夏威夷。 美軍二戰期間引進非洲大蝸牛作為食物儲備,導致氾濫成災。 1955年,他們决定引進肉食性的玫瑰蝸牛來控制非洲大蝸牛,卻沒料到玫瑰蝸牛更偏愛本地珍稀蝸牛,造成生態浩劫,使多種本地蝸牛瀕臨滅絕。

現在,科學家只得建立特殊保護區,利用通電鐵皮圍欄和鹽槽來保護瀕危蝸牛,同時在實驗室中人工繁殖。 但對於野外氾濫的非洲大蝸牛和玫瑰蝸牛,卻依舊束手無策。

非洲大蝸牛不僅生態危害巨大,更危險的是,它還攜帶鼠肺蟲,這種寄生蟲可能通過未煮熟的蝸牛或被污染的蔬菜水果感染人類,引發致命的腦膜炎。 1985年臺灣中秋貴一家慘案就是慘痛的教訓。

儘管危害嚴重,非洲大蝸牛在其原產地非洲卻是傳統美食,如今在奈及利亞、肯雅甚至歐洲都設有養殖場。 此外,它的粘液因具有護膚功效,被開發為高端面膜,甚至出現了“蝸牛美容”的新潮流,人類對它的態度可謂是愛恨交織。

非洲大蝸牛入侵全球,帶來的不僅是生態失衡,還有一幕幕啼笑皆非的人蝸大戰。 這場入侵,遠比想像的複雜得多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