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只猫咪正埋頭吃飯,忽然一隻浣熊從背後悄然現身,嚇得猫咪們動彈不得。 它毫不客氣地揀起貓糧,像挑海鮮那樣先在水裏“清洗”一番,從容不迫地大快朵頤,完全無視旁邊拍視頻的人和猫咪們的存在。 更誇張的是,有只浣熊乾脆叼來一塊石頭,在玻璃門上摩擦敲擊,發出清脆響聲,像是在“敲門”要食。 原來,當家中貓糧盆見底時,這只聰明的浣熊便用石頭製造聲響,以確保主人聽見,趕緊添糧——它把人類當成了最熟悉的鄰居。

當然,有些飼養者將浣熊當成寵物馴養。 它們在家裡吃喝無憂,還能騎自行車、掃地,甚至與家貓狗打鬧成一片。 可在野外,那些主動“來討飯”的浣熊用石頭敲門的行為,卻讓人驚歎它們早已把人類當成了同伴。 這種既大膽又機靈的動物,怎能不讓人聯想到超級英雄?
浣熊究竟是不是“熊”?
浣熊隸屬於哺乳綱、食肉目、犬形亞目、浣熊科(Procyonidae),共有十餘個近緣物種。 我們常說的“浣熊”一般指原產於北美、數量最為龐大的普通浣熊(Procyon lotor)。 雖名字裏有個“熊”字,但同科下還包括水獺、蜜獾、黃鼬、海豹、海獅等,與真熊(熊科)並非最親近的近親。
標誌性外觀:黑眼罩與環尾
- 黑眼罩:眼周濃密黑毛如同戴了面罩,不是為了神秘,而是能减少水面强光反射,幫助它們在水中獵食。
- 環形尾巴:尾部有5–6個深色環帶,雖與馬拉加西環尾狐猴同樣有環,卻更短更粗,成為繪製浣熊的必備符號。
靈巧前爪:觸覺之王
浣熊的五根手指修長靈活,堪比靈長類; 雖無對握拇指,卻擁有驚人的抓握力。 英文名“raccoon”源自北美土著語,意為“抓撓”,墨西哥土著語甚至有“一切盡握在手”之意,足見它們前爪的非凡。
“洗”食之謎:其實在“找食”
人們以為浣熊在水中“洗”食物,實則它們在利用前爪高度發達的觸覺尋找水底小龍蝦、螃蟹、貝類等獵物。
-前爪觸覺細胞密度是其他哺乳動物的4–5倍,指尖纖毛進一步增強感知。
-大腦皮層中約75%區域用於處理觸覺,位居所有動物之首。
-即使沒有水,浣熊也會在手中搓揉食物,相當於“先用手看一眼”再下口; 若有水在側,它們會順手在水中涮一涮,既能讓爪子更敏感,也可能是簡單的口味偏好。
雜食本色與冬季挑戰
浣熊是地地道道的雜食者:
- 甜果:葡萄、櫻桃越甜越愛。
- 農作物:玉米、稻穀等莊稼也是重要食物。
因祖先生活於熱帶,現代浣熊無冬眠習慣,入冬前必須將體重翻倍,毫不挑食的攝食策略造就了它們出眾的生存智慧。
智商線上:破解實驗與現場應變
- “Roscoe”開門實驗:這只浣熊先後破解木塊擋門、門栓組合,甚至在全盲狀態下僅憑觸覺也能打開門;
- 伊索寓言測試:向裝有棉花糖的深管中投入石塊,使水位上升,它不僅掌握原理,還注意到石塊入水時濺起的棉花糖,隨機應變後迅速取食。
俄亥俄州立大學動物學家斯坦利·格爾特教授自稱“浣熊專家”,卻坦言“無論觀察多少,都有10–15%的個體讓人跌破眼鏡”:有的浣熊一被設圈捕捉,便永不上鉤; 有的竟樂此不疲,三天兩頭進去吃誘餌,甚至鑽圈中打盹,把科研陷阱當成五星級飯店!
天賦本能:傳授與攀爬
- 覓食學習:母浣熊示範如何掰開螃蟹、捕捉青蛙,讓幼崽邊學邊吃“苦頭”,教會它們辨識可食事物。
- 爬樹技能:幼崽在學走路前就開始練習上樹,母親還會將它們放在樹幹上“壓手推腿”教導; 下樹更考科技,後爪可向後扭轉180°,驚豔眾人。
與都市共生:從東南北美到全球
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,浣熊僅分佈於北美東南部; 而今,它們已經入駐全國各大城市與郊區,每平方公里超過100只。 它們爬牆上屋頂、住進閣樓,白天躲藏夜晚出動,翻開帶蓋垃圾桶後留下一片狼藉。
- 多倫多“浣熊之都”:城內超過十萬只浣熊,市長2015年推行防浣熊垃圾桶,卻因市民寧願讓它們“吃飽”而遭部分反對。 甚至有只在市中心被撞死的浣熊被人集體悼念,鮮花、蠟燭、照片和留言板齊備。
風險與威脅
可愛之餘,浣熊也是疾病攜帶者:
- 狂犬病:美國約30%的犬類病例源自浣熊咬傷;
- 浣熊蛔蟲:60%野生成年浣熊帶蟲,其卵可侵入人體神經系統,後果嚴重。
全球入侵困局
- 日本:1977年動畫《小浣熊拉斯卡魯》走紅,每月進口1500只,熱潮退卻後大批棄養,野化毀農並與日本狸爭地盤;
- 德國及歐洲:1930年代為皮草養殖引入,二戰期間農場轟炸逃逸25只,兩次逃跑成為今日50萬–100萬只的始祖,迅速擴散至毗鄰國家。
各國紛紛採取電圍欄、牆面塑膠板等措施防入室攀爬,卻頻遭智商超群的浣熊破解。 “這群志在造火箭的鄰居”下一步會玩出什麼新花樣,只能靜觀其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