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——ITER(伊特)已正式進入組裝階段,也就是說,人類“造太陽”的計畫已經邁出實質性一步。 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受控核聚變、托卡馬克裝置以及未來能源新紀元的神秘面紗。

太陽中的核聚變原理
在太陽內部,核聚變是兩顆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更重的原子核的過程。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\(E=mc^2\),結合過程中損失的微小質量會轉化成巨大的能量。 這正是太陽源源不斷釋放光和熱的根本原因。
然而,要讓兩個帶正電的氫核“手牽手”並非易事。 根據庫侖定律,它們之間存在强烈的靜電排斥力,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,氫核才能克服這道“能量屏障”。 太陽覈心區域——半徑約占太陽整體的五分之一——恰恰擁有這樣的條件:
- 超高密度:太陽覈心密度約為 150 g/cm³,約為鐵(7.9 g/cm³)密度的19倍,巨大的引力將物質緊密壓縮,為聚變創造空間。
- 極端高溫:覈心溫度約為 1.5×10^7 ℃,物質在此溫度下電離成电浆,粒子運動劇烈,氫核偶爾撞擊便能結合。
即便如此,每個氫核平均要等待十億年才會發生一次聚變——這說明,太陽核聚變的本質效率其實很低。 若按相同體積計算,太陽核聚變的組織功率甚至不及人體日常消耗功率的十分之一。
人類如何簡化核聚變條件?
要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,我們需要降低“門檻”。 天然太陽中氫核之間結合的效率太低,故需借助氫的兩種同位素——氘(D)和氚(T):
- 第一步:生成氘核
兩個質子結合時,其中之一通過 β⁺ 衰變轉為中子,形成氘核(一個質子+一個中子)。 - 第二步:D–T聚變
氘核與氚核結合生成氦-3(He³)或直接生成氦-4(He⁴)並釋放中子。 中子的輔助作用大大降低了聚變難度。
選擇氘–氚燃料的理由在於:
-質子少、中子多,可最大程度减小庫侖排斥;
-氘可從海水中取之不竭,氚則可通過鋰-6 (n,α) 反應製備;
- D–T反應放出的高能中子雖會帶來放射性資料,但比核裂變堆小得多。
理想燃料是氦-3(He³)聚變,因為它不會直接產生中子,只釋放質子,便於用磁場約束,且可迴圈利用為氫燃料。 但He³在地球上極為稀缺,只能從月壤或氦-3富集區開採; 此外,質子越多,庫侖屏障越高,所需溫度也越高,對設備要求更嚴苛。
從氫彈到受控聚變:科技演進
早在1944年,“原子能之父”恩裏科·費米就計算出,要讓氘–氚聚變反應高效進行,溫度至少要達到 5×10^7 ℃。 在當時,唯一能達到如此溫度的方法便是引爆核子弹——這就是氫彈的原理:
- 初級裂變:微型核子弹釋放出高溫高壓;
- 次級聚變:激發D–T聚變,釋放大量中子;
- 再度裂變:這些高能中子轟擊U‑238,使之發生裂變放能。
囙此,氫彈是“裂變→聚變→裂變”三步走。 若省略最後一步裂變,直接釋放中子,則為所謂“中子彈”,以其高穿透力專門殺傷生物,卻對建築物破壞較小。
但無論怎樣,覈武器顯然無法為人類提供持續、可控的能源——我們需要另一種“和平用途”的聚變裝置。
托卡馬克:地球上的“小太陽”
托卡馬克(Tokamak)由前蘇聯物理學家伊戈爾·塔莫利金和安德烈·薩哈羅夫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,至今仍是國際上最成熟的受控聚變方案。 其覈心結構可想像成一個裝有千萬級电浆的“甜甜圈”。 在環形線圈中通電後,形成閉合磁場,利用洛倫茲力將高溫电浆束縛在真空室中,避免與內壁接觸。
-中國“東方超環”裝置(EAST)自 2011 年起不斷重繪“5千萬℃电浆維持時間”世界紀錄,最長超 100 秒;
- 2018 年11 月12 日,EAST首次實現“1億℃”电浆,進一步驗證了托卡馬克可行性。
ITER:人類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
ITER(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)是繼國際空間站後,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。 該項目由歐盟(45%經費)、印度、日本、中國、俄羅斯、美國和韓國共同參與,選址法國南部。 原計畫總投資約 100 億歐元,至 2015 年已累計投入 120 億歐元。
- 2025 年:啟動电浆實驗;
- 2035 年:開展氘–氚聚變實驗。
也就是說,再過 35 年,法國南部或將升起一顆“可控小太陽”,為人類打開聚變能源的大門。
核聚變:能源之外的新可能
儘管石油與瓦斯儲量一直被斷言“將枯竭”,但隨著葉岩油、深海油氣等新技術不斷湧現,化石燃料的危機似乎暫時緩解。 真正讓人類面臨能源天花板的,或許是星際旅行的燃料消耗——火箭每次發射消耗數百萬公斤化學燃料,遠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星際航行。
若未來受控核聚變技術成熟,利用氦-3驅動的聚變發動機將成為可能:
1.在月球建造氦-3生產工廠;
2.星際飛船抵達月球時補充燃料;
3.以核聚變拋射高能电浆,實現高速星際航行。
届時,“月球加油站+可控聚變發動機”或徹底改變人類航太格局,讓“飛出太陽系”不再是夢想。
從模仿太陽覈心到掌控千萬度电浆,從氘–氚燃料到未來的氦-3星際補給,托卡馬克受控核聚變正在一步步推動“造一顆小太陽”的願景成為現實。 讓我們拭目以待,這條能源與探索之路,將如何重塑人類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