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原來正宗Ube不是紫心番薯? 一文揭開“紫薯”真相!


很多人一提“紫薯”,就以為那種紫色的番薯就是紫薯。 其實不然。 紫心番薯不過是番薯(地瓜)的一種變種,因花青素含量高而呈紫色。 它在生物學上隸屬於旋花科番薯屬,英文名稱為 purple sweet potato。

原來正宗Ube不是紫心番薯? 一文揭開“紫薯”真相!

而我們常說的“紫薯”,其實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植物——它屬於薯蕷科薯芋屬,學名通常稱為生薯(Dioscorea alata),更像紫色山藥,囙此英文常用 purple yam或 ube 來稱呼它。 中文有人叫它“香芋”,但易與芋頭混淆; 直接簡稱“紫薯”又容易讓人誤會成紫心番薯,所以使用“生薯”更為準確。

根莖類作物中,洋芋和地瓜都起源於美洲,而生薯原產於西太平洋的熱帶島嶼——菲律賓、新幾內亞一帶。 在自然狀態下,它難以跨島擴散,全靠南島民族遷徙時將其帶到太平洋各群島,甚至印度洋的馬拉加西、科摩羅等地。

關於人類何時開始栽培生薯尚無定論,但它的栽培歷史可追溯萬年:新幾內亞高原的庫克濕地遺址出土約一萬年前的生薯栽培遺跡; 菲律賓巴拉望島的伊勒洞穴有約一萬一千年前的生薯食用痕迹; 甚至馬來西亞普洛州尼亞島的四萬年前遺址中,也檢測到疑似生薯澱粉顆粒——即使不能證明當時已有栽培,但至少說明古人類很早就開始采食它。

雖然生薯曾是南島民族的重要作物,後來逐漸被產量更高、種植更方便的地瓜取代。 如今,生薯主要在菲律賓種植,當地稱其為 ube,是特色農產品,也是菲律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衍生出豐富的傳統美食。 有人甚至傳說菲律賓國旗紅藍混合後呈紫色,就是為了象徵 ube; 真假未考,卻頗為有趣。

在種植習性上,地瓜藤蔓貼地生長,無需支架; 而生薯則需要搭架攀爬,才能長勢良好。 地瓜吃的是塊根,生薯則像洋芋一樣食用其塊莖——塊莖上帶有芽眼,直接切塊埋土即可繁殖,所長新株與母株基因完全相同。 此外,生薯還可像山藥一樣利用藤蔓上的“小山藥蛋”(塊莖芽體)進行繁殖,這是洋芋所不具備的獨特方法。

生薯品種多樣:有的塊莖小巧規整,表皮粗糙卻賣相平平; 有的形態奇特宛如根雕; 也有的巨大得如南瓜,以至商家只能切塊分售; 還有的主打濃郁純正的紫色顏值; 也有以堅果香、香子蘭味見長。 甜度介於芋頭與地瓜之間,口感獨特。

在菲律賓,最典型的吃法是 ube halaya(生薯泥):將生薯切塊煮熟後搗成泥,加入牛奶、煉乳和白糖,小火慢燉數小時,攪拌至黏稠,風味香醇。 它也可像洋芋那樣與肉類同燉,鹹菜譜中也同樣出彩; 此外還有生薯蛋糕、生薯甜甜圈、生薯霜淇淋等各式甜品。

不過,近年來菲律賓生薯產量已下降超過五成,市場上真正使用生薯原料的產品並不多。 許多標榜“紫薯”“香芋”風味的食品,其實靠色素、香精或用紫心番薯替代——成本遠低於真 ube。 看完這篇文章,你便能分清真正的生薯與“假紫薯”之間的差別,也不被市面上的各種“紫”字噱頭所迷惑。

你所在的都市能否買到真正的生薯? 不妨留心當地市場,下次挑選時就更從容了!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