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從樹枝捕卵到生吞鯡魚:飛魚與鯡魚的美食真相


咱們先聊聊飛魚。 要是一提飛魚,很多人立刻想到網紅視頻裏的飛魚罐頭挑戰,這也是常見的誤區。 但實際上,飛魚不僅遠非罐頭那麼簡單,它對海洋生態和人類文化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。

從樹枝捕卵到生吞鯡魚:飛魚與鯡魚的美食真相

一、阿拉斯加希特卡的飛魚卵採集傳統

在美國阿拉斯加東南部的希特卡(Sitka)群島,當地土著每年春末(通常在三月底前後)有一項獨特的儀式:他們會到岸邊砍倒一些小樹,拖到船上後出海。 出海時,他們沿著海岸尋找成群海鳥盤旋的地點,然後將事先在樹枝上綁好的石塊沉入水中,並做好標記。 數天后再回到這個點,撈起樹枝,上面便密密麻麻地粘滿了飛魚卵——那一串串乳白色、微帶黃色的“珠寶”便是他們的豐收。

收穫的飛魚卵會被運回小鎮,免費分給每家每戶。 老人、病人不方便來篩選的人,都會有人專門送到家裡。 大家生吃飛魚卵,從樹枝上輕輕剝下即可; 若一時吃不完,還可風乾、醃制或冷凍,保質期長達一年。 吃的時候,把連同樹枝一起放入沸水中略燙,蘸上醬油、醋或胡椒鹽,鮮美與便利兼備。 對希特卡人而言,采卵與捕撈一樣重要,是他們與飛魚共生的傳統。


二、“告春魚”:飛魚的回歸與繁殖策略

飛魚在日語中被稱作“トビウオ”(Tobiuo),還有“告春魚”之稱——見到它們成群回游,便意味著春天已到。 它們大多數時間在遠洋徘徊,僅在產卵時才回到沿岸的固定地點。 希特卡沿岸正是北太平洋飛魚重要的產卵區。 每年三、四月,近海的鯨魚、海豹、海獅和海鳥驟然增多,便是飛魚群回歸的訊號。

飛魚會强行湧入淺水區,激起大片乳白,原來都是雄魚們攪動的水花,為雌魚產卵提供一個黏附載體——海帶、海草,或偶然的樹枝。 新鮮產下的魚卵極富粘性,不易被沖走。 每條雌魚一次可產卵約兩萬到四萬顆,密集時每平方米可達六百萬顆! 這種“量大取勝”的生殖策略,保證即使被海鳥或人類采走大部分,也仍有足够留在海中繼續繁衍。

更令人驚歎的是,飛魚並非像一些一次性產卵後即死的魚類,它們每年都會返回同一地點產卵,堪稱海洋裏的“永續漁業”典範。 采卵後,當地人還會舉行感恩儀式,以表達對飛魚饋贈的敬意。


三、荷蘭人的鯡魚革命:醃制與生吞之道

跳出北美,咱們再把視線投向歐洲。 荷蘭西南沿海小鎮弗拉爾丁根(Vlaardingen)廣場上有座雕像:一個漁民左手抓魚、右手握刀。 他就是十四世紀的荷蘭民族英雄威廉·巴克爾(Willem Beukelszoon)。 當時,大西洋飛魚(其實是鯡魚)盛產卻易腐爛,漁船往往滿載而歸卻成灾。 巴克爾率先發明了一種“極柄醃制法”:他掌握獨特的刀法,一刀下去除鰓剝食道,卻保留魚胰,用鹽醃制時,胰臟釋放的酶既提升風味,又延長保存期。

這套科技讓荷蘭人得以大量捕撈並出口醃鯡魚,迅速壟斷市場,奠定了後來的海上強國地位。 直至今日,煙熏鯡魚仍是荷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,而最豪放的吃法——生吞整條鯡魚,也早已成為象徵當地文化的一幕:仰頭一口吞下,只留尾巴,嘖嘖稱快。


四、瑞典鯡魚罐頭:挑戰與誤解

與荷蘭的煙熏風味不同,瑞典的鯡魚罐頭以發酵臭名遠揚。 日本發酵學家小泉五夫曾測定:中國臭豆腐臭度約420 AU,納豆約452 AU,而瑞典鯡魚罐頭竟高達8070 AU,堪稱世界最臭! 相傳早期瑞典漁民因鹽不足,不得不低鹽發酵,結果意外開發出如今的罐頭工藝。 市面上常見的鼓鼓罐蓋,是正在發酵的罐頭繼續產生氣體所致,開罐需格外小心。

罐頭如此臭,挑戰視頻層出不窮——絕大多數人打開後都難以淡定,甚至連瑞典本地人也常hold不住。 真正正確的吃法是:在室外、遠離就餐區,準備好容器或塑胶袋; 開蓋時用嘴呼氣而非用鼻子; 盛魚時只取魚肉,弃去罐汁、魚皮、內臟和骨頭; 配上洋葱、洋芋或卷餅,才能品味其獨特風味。


五、魚雷轟炸? 飛魚“放屁”驚誤軍情

提到“魚雷轟炸魚群”,咱們就不得不說瑞典海軍的烏龍。 上世紀八十年代,瑞典海域屢次疑似發現蘇聯潜艇,海軍便對可疑目標發射深水炸彈。 直到生物學家馬格努斯·沃爾伯格(Magnus Wahlberg)被請來辨音,才發現那“嘭嘭”聲根本不是螺旋槳,而是一群飛魚在水下“放氣”——它們會在水面吸氣,潜入後以每秒十次左右的頻率排氣,用來保持群體間的距離。 這項研究還因“為國家省下大量軍費”而榮獲2004年“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”。

有趣的是,人們還把錄下的飛魚“屁聲”裝進水下揚聲器,用來引誘鮭魚,因為鮭魚天生愛跟隨飛魚群。


六、海洋的食物鏈基石與現代威脅

飛魚不僅為人類所用,也是鯨、海豹、海獅、海豚、鮭魚、金槍魚等大型食肉動物的重要食源。 在它們高效將浮游生物轉化為優質肉體的角色缺失時,整個海洋食物網將陷入斷糧危機。 可惜,隨著現代拖網船的普及,大面積一網打盡的場景越來越常見:成噸的飛魚被抽入船艙,連海獅、海豚的“晚餐”也被一併吞噬。

在配額製定時,漁業部門理應兼顧人類與海洋其他物種的需求,才能讓這一“世界上最重要的魚”持續造福生態與人類。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