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世紀時,比利時安特衛普的碼頭上流傳著一種被稱作“惡魔標本”的奇异物件。 水手們聲稱這是來自地獄的亡靈:頭頂角狀突起如惡魔的角,體側寬闊仿佛翅膀扇動,尾部長長拖曳似惡魔的尾巴,甚至連面部輪廓都令人毛骨悚然。 這“標本”如此逼真,竟讓不少人信以為真,爭相購買。

它們的真面目直到1558年,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·格斯納才首次揭曉:所謂的“惡魔”,不過是人們將幹制後的黃貂魚(又名刺魟)按想像雕琢成形。 漁民捕獲之後,按不同設計切割、晾乾,便成了搖身一變的“地獄使者”。
提起黃貂魚,就不得不提澳大利亞“鱷魚獵人”史蒂夫·歐文(Steve Irwin)。 他和妻子共同主持的野生動物節目《鱷魚獵手》讓他名聲大噪,人送外號“鱷魚先生”,同時他也是堅定的動物保護主義者。 2006年9月4日,歐文在大堡礁附近的“蝙蝠礁”拍攝紀錄片《海中最致命生物》時,遭遇翼展近兩米的短尾黃貂魚(Dasyatis brevicaudata)。 當他試圖從背後靠近,黃貂魚的尾刺驟然揚起,數秒內連刺數百下。 攝影師賈斯汀·裏昂斯(Justin Lyons)回憶:歐文當時被刺中胸口,一根長約20釐米的尾刺正好插入心臟,導致他當場不治。 這一悲劇震驚全球,也讓人們對黃貂魚的誤解達到了頂點。
事實上,黃貂魚性情溫和,從不主動攻擊人類。 它的致命尾刺只是防禦武器,只有在感受到威脅時才會亮出尖刺。 絕大多數被刺傷事件,都是人們在淺水區赤脚踩踏它們時發生的。 被刺後雖劇痛難忍,但極少危及生命。 為减少意外,專家建議:在淺海戲水時,可以用脚底在沙面拖行,代替抬腳前行,讓黃貂魚有機會及時逃離。
黃貂魚、魔鬼魚(Manta)與孔鰩(Aetobatus spp.)同屬鰩形目,但科屬不同:孔鰩(孔鰩科)體型最小,尾部具小尾鰭; 魔鬼魚(鰩科)胸鰭更大,尾巴無刺; 黃貂魚(黃貂魚科)則以圓盤形扁平身體、一至三根毒刺尾刺為特徵。 鰩形目動物大多喜歡潜伏底層,孔鰩與黃貂魚遊動時圓盤邊緣呈波浪狀; 魔鬼魚更善於在開闊海域自由翱遊,宛如振翅而飛。
除了“黃、魔、孔”三家,鰩形目中還有電鰩(能放電)和梨頭鰩(頭部如梨形,尾似鯊魚)等奇特成員。 可是,唯一擁有致命尾刺的,還是黃貂魚。
古希臘神話中,特洛伊戰爭英雄奧德修斯(Odysseus)據說也是死於一根帶有黃貂魚毒液的長毛所刺,可見古人早已對其毒刺心存畏懼。 全世界黃貂魚屬下約96種,大小不一,尾刺長短各异。 而歐文遭遇的短尾黃貂魚,以體型大(可超2.1米盤寬、4.3米全長)和尾刺長(可逾30釐米)著稱,其尾刺邊緣帶倒鉤,裹挾毒液,一旦刺入,拔出時更添撕裂傷害。 令人驚歎的是,黃貂魚若將尾刺斷留體內,也能每月再生約2釐米,新刺鋒利如初。
儘管配備“地獄武器”,黃貂魚卻樂於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。 在加勒比海的開曼群島旅遊勝地“Stingray City”,上百只黃貂魚在淺灘與遊客親密互動,溫順地讓人撫摸。 在這裡,它們已習慣人類,無絲毫攻擊之意。
黃貂魚的進食管道同樣奇妙:眼睛長於背面,嘴位於腹面,自己看不見食物,只能依靠伏在泥沙中的電感孔——與科學家所稱的“勞倫氏壺腹”類似——感知獵物微弱電信號。 感到獵物接近時,黃貂魚會猛一“拱”起身體,產生强大吸力,將獵物吸入口中,隨後憑藉凸起的磨牙般上下牙齒慢慢咀嚼。 這種“咀嚼”在海洋食肉動物中極為罕見,既助於預處理食物,也擴展了可食資源。
呼吸方面,黃貂魚遊動時,通過嘴吸水,經鰓裂呼出獲取氧氣; 潜伏時,它還可通過眼後小氣孔換氣。 氣孔雖小,換氣效率不高,但黃貂魚靜臥時耗氧量低,恰可滿足呼吸需求。
1996年,在泰國湄公河捕獲了一條體長2.7米、重293公斤的巨型鯰魚,一度被認為是世界最大淡水魚。 可2015年3月,動物節目主持人傑夫·考文(Jeff Corwin)在同一河域捕獲了一條圓盤寬2.4米、全長4.3米、重363公斤的巨型淡水黃貂魚(Urogymnus polylepis),重繪了紀錄。 當地漁民更傳言,曾見過體重超500公斤的個體。 儘管尾刺可達38釐米、裹滿毒液,這些大傢伙在被捕後仍表現出驚人溫順,卻囙此成為非法捕獵目標——巨型淡水黃貂魚如今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,存續岌岌可危。
既然它們從不主動出擊,那人類是否也該收起“魚叉”,靜觀它們的傳奇風采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