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或許會好奇,鼠兔究竟是鼠還是兔? 它那圓滾滾的身軀像極了老鼠,可沒有尾巴; 它的大耳朵又讓人聯想到兔子,但體型遠比普通兔子要大。 這份烦乱也正體現了它的神奇本質,於是人們恰如其分地稱它為“鼠兔”。

然而,這種小傢伙可不一般。 它們活躍在青藏高原,以“呼風喚雨”的影響力,被學者戲稱為“鼠兔高原”的締造者。 除了可觀的種群規模,鼠兔還早已擴散到歐洲和北美,甚至有人調侃,它們是皮卡丘的原型。 但事實是,寶可夢創始人田尻智在1999年接受《時代》雜誌採訪時明確表示:“皮卡(Pika)源自日語中電火花的擬聲,‘丘’模仿老鼠的叫聲”,與鼠兔毫無關聯。 仔細觀察,你會發現皮卡丘的耳朵和尾巴與鼠兔截然不同。
說起鼠兔的分類歷史,它們最初被歸入嚙齒目“兔鼠科”,直到科學家發現它們在上門齒後方還有一對後門齒,才將其獨立為鼠兔科。 現時,這個科下僅存一個屬(鼠兔屬),約三十餘種,主要分佈在亞洲、歐洲大陸,中國有兩種在北美生活。 它們有個共同特徵:偏愛寒冷環境,或高緯度,或高海拔,各類高原與山地都少不了它們的身影。
鼠兔的棲息地與生活方式多樣:有的住在草原地下,能挖出三室兩廳、設有儲藏室和廁所,一家團居;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; 也有北美鼠兔偏愛岩石縫隙,終生獨居,卻仍與岩洞裏的鄰居們通過嘹亮的叫聲互報平安、防範危險。 交配季節,它們的歌聲更堪稱“山野合唱”,遠遠就能聽見,因而被稱為“民生鼠”或日文“ナキウサギ”(愛叫的兔子)。
嚴酷的高寒環境帶來漫長而食物稀缺的冬季,卻找不到冬眠之道。 作為典型的食草動物,鼠兔們同其他兔子一樣,扮演“假反芻”高手:狼吞虎嚥後將柔軟的糞便吃回肚裡,實現二次消化的效果。
對於岩石縫隙中的鼠兔,它們更是未雨綢繆的典範。 天剛亮,它們便往返於山坡與草地之間,用小短腿迅速“跑酷”般叼回一把把鮮草,在大石下堆出數十公斤的乾草儲備。 它們懂得曬乾、翻曬與防雨,還會適量摻入帶毒植物以抑制黴變,甚至等到植物毒性消退後再食用,堪稱貯草高手。
而高原鼠兔則另闢蹊徑:它們用靈巧的爪子在草甸上挖掘極為複雜的洞穴,三室兩廳外加儲藏室與“廁所”,一家老小共同居住。 入冬前,它們拼命進食,換上更長更密的毛皮,蜷成一個個圓滾滾的毛球取暖。 洞內鋪滿乾草,冬季溫暖無憂。
食物儲備是否同樣豐富? 學界尚有爭議,但無論如何,它們都必須勤勞,只要積雪未封頂,便出洞捕捉草根、甚至“品嘗”犛牛糞,履行“種間食糞”職責。
至於鼠兔與牧業的關係,一度被認為是草場退化的罪魁。 1960年代的大規模滅鼠行動並未改善草場狀況,反而揭示過度放牧才是主因。 健康草場植物繁茂,不利於鼠兔防範天敵; 當草被過度放牧壓低至約十釐米時,鼠兔反而更為活躍。 它們不僅是草原生態的重要一環,也是雪豹、藏狐、狼等捕食者的關鍵食物來源,甚至為鳥類提供了避難所。
最後,鼠兔也不擅散熱。 北美專家安德魯·史密斯教授研究發現,當環境溫度持續超過25.5℃六小時以上,鼠兔便會出現應激反應。 它們的應對策略是夏日納涼、夜間勞作,保持“當日任務”? 無所不能。 最新研究甚至肯定了它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。
看來,這群呆萌可愛的小傢伙,比我們想像的要堅韌强大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