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們先來聊聊“飛魚菲爾普斯”。 大家都知道,邁克爾·菲爾普斯在泳池裏一口氣摘下了23枚奧運金牌,人送外號“飛魚”。 可今天的主角可不是他,也不是體育節目,我們要聊的是大海裏真正會“飛”的飛魚。

在海洋世界裏,其實有不少生物能跳出水面。 比如有些魚類成群聚集在漂浮物周圍,為了吸引异性,它們會先加速破水而出,拍動胸鰭或身體空翻,再重重落回水面——誰跳得高、空中姿態越優美、入水聲響越大,誰就是贏家,順帶還能拍落身上的寄生蟲。 不過這類“飛行”沒什麼滯空感,頂多算是個高難度跳躍。
還有一種“會飛”的魷魚——日本飛魷魚(學名Todarodes pacificus)。 它們依靠噴射推進,以時速約40公里的速度竄出水面,借助尾鰭和觸腕在空中滑行。 2011年,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團隊追跡過一群飛魷魚,發現它們能在空中“滑翔”約3秒,飛行距離超過30米,已相當亮眼,但畢竟沒有真正的翅膀,還差些神韻。
真正長著“翅膀”還能滑翔的飛魚,就帶著幾分神話色彩。 古人早有傳說:莊周在《逍遙遊》中寫道,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;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。鵬之徙於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”。 那龐然大物,固然氣勢磅礴,但有沒有小巧一點、長著翅膀的“飛魚”呢? 《山海經·西次三經》裏記載:“有魚名曰文鱂,狀如鯉,魚身而鳥翼,常行西海,遊於東海,以夜飛。”也就是說,古籍中的“文鱂魚”正是對現實中飛魚的奇妙預言。
飛魚科:海洋中的滑翔大師
現實中,飛魚隸屬於輻鰭魚綱·真鰭亞綱·飛魚目·飛魚科。 現時已知約64個物種,分佈於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等各大洋,從熱帶到溫帶海域均有它們的身影。 其中,有一種飛魚的學名甚至直接取自《山海經》中的“文鱂”,可見古今相映成趣。
飛魚最顯著的特徵是那對超大胸鰭。 平時潜遊時,它們會將胸鰭緊貼軀幹,水下遊動看不出端倪; 一旦沖出水面,胸鰭便像鳥展翅一樣張開,翼展往往超過身體長度,不輸許多鳥類或是小型水上飛機。 有些種類不僅胸鰭發達,腹鰭也比常見魚類明顯增大,宛如擁有“兩對翅膀”,滑翔能力更上一層樓。
為了減輕體重、降低空氣與水的阻力,飛魚的身體纖長,骨骼中佈滿氣孔,結構輕而堅固。 而最耐人尋味的,是它那上短下長的尾鰭——尾鰭下葉遠比上葉長,堪稱“加速發動機”。 飛魚在水中衝刺,若速度未達起飛所需,就會用尾鰭猛力劃水,獲得第二次加速,再次破浪而出。 若空中滑翔即將落水,不想就此結束,也可再借尾鰭劃水“續航”,最長一次記錄甚至滑行了400多米,最高離水面6米左右,與海鳥相差無幾。
紀錄與傳奇
- NHK電視臺(2008年)曾拍攝到一條飛魚乘風破浪,連續滑翔45秒。 按當時約50公里/小時的速度估算,飛行距離超過600米,宛如鳥兒貼水飛行。
-在電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中,派和老虎因饑餓而被飛魚群“拯救”,無數飛魚撲天蓋地地落入小船,甚至還有金槍魚跳進船艙,為主角帶來奇迹般的生機。
天敵與演化
飛魚的祖先並非一開始就會滑翔,恰是被海洋猛獸們逼出來的“無奈之舉”。 金槍魚、旗魚、海豚等游泳健將,最高時速都能超過70公里; 其中以鬼頭刀魚最兇猛,傳說可達90公里/小時,三天兩頭就在飛魚群中橫衝直撞。 某條先驅小飛魚一次僥倖從尾鰭的追擊下沖出水面,滑翔逃生——翅膀越大,滑行越遠,存活率越高,飛魚的演化之路就此開啟。
當然,飛魚也會因“飛”而遇險。 BBC曾記錄,飛魚逃離水下追逐,剛露出沉重呼吸,即被軍艦鳥盯上。 空中滑行的飛魚成了易於捕獲的“活標靶”,只能拼命收翅落水,否則就成了空中的“大餐”。 這也讓人遐想:若飛魚能像鳥兒那樣拍動翅膀,在空中加速、轉彎,是不是就無往不利了? 也許某一天,魚類再度征服天空並非天方夜譚。
幼年之謎:枯葉與自我犧牲
飛魚的幼魚階段更是神秘。 破殼而出的幼魚外形宛如一片枯樹葉,或一隻翩翩飛舞的蝶形浮游體,與成年魚的“花俏”完全不沾邊。 更驚人的是它們的產卵管道:
- 產卵地點:飛魚偏愛開闊海域,極少靠近岸邊。 它們會尋找漂浮的海藻、椰影葉、甚至一縷縷馬尾藻等天然“漂流木”。
- 雌魚行為:雌魚在雄魚製造的渾水環境中大量排卵,每顆魚卵都包裹著粘液,借助粘性固定在浮體上。 它們還偏愛將卵留在漂浮物最內側,越深處越安全。
- “陪葬”現象:有少數“死忠”雄魚或幼魚也會鑽入粘糊糊的浮體中,結果被粘住無法脫身,連同魚卵一起沉入深海。 研究者認為,這正是飛魚的“演化設計”——將魚卵沉入深水可有效躲避海鳥、海龜和其他魚類的掠食,大大提高後代存活率。
數日後,幼魚自海底浮游而上,遊向光明,開始新的生命旅程。 那些為後代獻身的“犧牲者”,用生命捍衛了飛魚的未來。
飛魚與人文:達悟族的神聖儀式
飛魚不僅是生態奇觀,也是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。 臺灣澎湖群島的高山族達悟族(也稱雅美族)便對飛魚有著深厚的崇敬。 他們的神話中,飛魚之神奧米瑪托曾訓示族人:“煮飛魚時,不可與任何其他海鮮同鍋,必須單獨烹煮。”囙此,達悟族將飛魚尊為神物,捕撈與食用都有諸多禁忌與儀式:
- 飛魚種類:按翅膀顏色區分,如黑翅飛魚、紅翅飛魚、白翅飛魚等,不同魚種對應不同的捕撈與烹飪管道。
- 飛魚季節:每年約2月底至10月,飛魚洄游至澎湖附近海域,達悟族會舉行“招魚記”儀式:宰祭飛魚神的祭猪,並用猪血召喚飛魚入網。
- 中實祭:10月飛魚季結束後,族人須舉行“中實祭”,結束儀式後便不再捕食飛魚,直至來年。
從火把捕魚到現代燈罩漁網和機動漁船,科技雖有進步,但那份對自然與祖靈的敬畏與傳承,依舊在波濤中延續。
國家象徵:巴巴多斯與飛魚
如果說哪個國家與飛魚最有淵源,那非加勒比島國巴巴多斯莫屬。 這裡的硬幣、郵票乃至國菜“Cou‑Cou and Flying Fish(玉米糊配飛魚)”都以飛魚為主題:
- Cou‑Cou:以秋葵和玉米麵熬制而成的糊狀主食。
- 飛魚料理:將飛魚卷起,與洋葱、蕃茄同煮,配以咖喱調味,最後與Cou‑Cou同食,簡單卻風味獨特。
然而,近年巴巴多斯深水港的建設導致飛魚群急劇减少,它們向南遷徙至鄰國千裡達托貝哥海域,引發兩國漁業爭端。 經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劃定海域界線後,飛魚大多仍游離在多巴哥水域,巴巴多斯漁民不得不從對方市場採購“國魚”,頗覺尷尬。
這也再次提醒我們:要留住文化與象徵,必須先守護生態環境。 臺灣的漁業與環境管理,亦可從中吸取教訓,讓飛魚群繼續翱翔於海浪與天空之間。
結束語:
從神話傳說到科學發現,從生存競速到人文儀式,飛魚用那對矯健的胸鰭,跨越了水與天的界限,成為海洋中最具詩意的滑行者。 願我們在欣賞它們奇妙身姿的同時,更加珍視與保護這份藍色奇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