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能想像一隻兩棲動物看起來像塊樹皮、身形扁平得宛如燒雞被壓扁,還能把卵“種”在背上孵化數月,直到小青蛙破皮而出? 今天,我們要揭秘的主角便是這位神秘又恐怖的“外星蛙”——負子蟾(學名 Pipa pipa)。

扁平偽裝,臥倒即隱身
負子蟾原產於亞馬遜熱帶雨林,是典型的水生兩棲動物,屬於雙趾蛙科(Pipidae)、鷹爪蟾屬(Pipa),全屬約有七個近緣物種。 成體體長僅約 15–17 釐米,扁平如餅,身體輪廓極不規則,像死去的樹葉或漂浮的樹皮; 有時看一眼,你甚至會誤以為它是不速之“肉塊”。 這種高度的擬態讓它在滿是腐葉與暗沉渾濁的亞馬遜河水中,無聲無息地潜伏,成為獵物幾乎察覺不到的“水下幽靈”。
小眼睛大本領,伏擊戰術一擊必殺
你可能好奇,這麼酷炫的偽裝怎能看得見獵物? 負子蟾的眼睛僅留下一對微小凹陷,幾乎無用,只能對光暗有粗略辨識。 它真正的“黑科技”是:
- 測線系統(側線系統):分佈在身體兩側,能感知周圍水流的細微波動。
- 星狀分叉指尖:前肢指尖分叉如星,表面佈滿感覺器,也可探測鄰近水壓變化。
當小魚、小蝦或螃蟹遊近時,負子蟾便發動伏擊:猛然張口,口腔與體腔瞬間膨脹,內臟後移製造强大吸力——“咕嚕”一聲,連水帶獵物一併吸入; 隨後前肢迅速合攏,擋住嘴角以防獵物逃逸,再半開嘴將多餘水排出,最後輕鬆吞下。
“翻跟頭”交配,背上“種田”式孵化
如果說捕獵是負子蟾的運動篇章,那麼它的繁殖管道就簡直像恐怖外星片:
- 空翻受精:交配時,雄蛙抱背而上,雌蛙用後肢在水中猛蹬,身體劃出一道抛物線,將卵拋向空中,雄蛙趁機對飛散的卵進行體外受精。
- 背上鋪卵:受精卵漂浮時,雄蛙用蹼足宛如鏟子,將一顆顆卵平鋪到雌蛙背部皮膚表面。 不斷翻滾與累積後,一隻雌蛙背上可承載數十至上百枚卵,密密麻麻,形同微型“荔枝陣”。
真正孵化在背上,恐怖又溫情的漫長守護
受精完成後,雌蛙背部皮膚發生神奇變化:①軟化並微微隆起,②卵細胞逐漸嵌入真皮,好似“將種子埋入土壤”。 僅用不到兩天,所有卵便深埋入背部,僅留微小氣孔與外界對接。
在接下來的 3–5 個月裏,小青蛙化蛹為蛙,但絕不會提前鑽出; 直到完全成長,才集體破皮而出——場面猶如恐怖片中的“寄生生物”大爆發:數十只小蛙從背部鑽出,四肢發達,蹬地即飛,瞬間彈射離開。
脫皮重生,為下一季繁衍做準備
小蛙離開後,雌蛙背部佈滿蜂窩狀傷口。 幾日後,它便蛻去一層完好皮膚,背部重獲平滑,仿佛清理了一塊田地,為下一次鋪卵做好準備。
負子蟾的離奇偽裝與“背上農耕”式孵化,堪稱兩棲動物界的奇觀。 下次你瀏覽亞馬遜生態紀錄片時,可別錯過這位扁平“外星蛙”的驚悚表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