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淡水界,巨骨舌魚堪稱真正的體型之王。 雖然龍魚已能長到一米多,但巨骨舌魚可以輕鬆超過兩米,最大記錄甚至超過三米,體重突破兩百公斤。 在淡水魚中,能與它相媲美的,只剩湄公河巨型鯰魚和歐洲鱘等寥寥幾比特,一併位列世界最大的淡水魚之列。

紅魚的由來——“rapeluco”之謎
巨骨舌魚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流域,當地人將它稱為“rapeluco”,意為“紅魚”。 這是因為它的鱗片邊緣,尤其是尾部那片,常帶有一抹鮮豔的紅色,配合其碩大身軀,不由得讓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氣場。
無懼食人魚,強悍的雙層鱗甲
亞馬遜以狂野著稱,水中險獸遍佈,最令人生畏的當屬成群的食人魚。 可巨骨舌魚卻毫不畏懼:它全身被雙層結構的堅固鱗甲所覆蓋,既有高强度硬度,又富有韌性,食人魚根本啃不動,反而常被它捕食。
貪吃無所不噬——廣譜獵食者
除了各種魚類,巨骨舌魚也捕食水面飛鳥、水中蛇類、烏龜、青蛙,甚至據說連幼年鱷魚都難逃法眼。 這得益於它口中的“銼刀”——那條骨質舌骨,上面佈滿小鋸齒。 它將食物按壓於上顎,然後輕鬆撕裂骨頭、鱗片或堅硬的外殼,堪稱裂獸無敵。
“餵奶”習性:不僅雌魚,連雄魚也會分泌“乳汁”
若說魚類裏最像哺乳動物的,它當仁不讓。 雌雄巨骨舌魚頭頂都會分泌一種粘稠液體,供幼魚“吮吸”——就像在餵奶一樣。 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,這種“魚乳”營養價值並不高,卻富含多種免疫相關蛋白和激素類信息素,既能幫助幼魚建立免疫系統,又能用强烈的化學訊號將它們吸引到媽媽嘴邊。 雄魚更是護幼高手:它們會陪伴幼魚三個月有餘,遇到危險時甚至將幼魚含入口中保護,如同龍魚一般。
空氣呼吸——易溺亡卻無可替代的機制
亞馬遜水溫高、腐植物多,含氧量極低,單靠腮呼吸遠不能滿足巨型身體的需求。 於是,巨骨舌魚演化出類似肺的魚鰾——貫穿腹部、內壁滿是褶皺的大“肺”,可直接吸入空氣。 研究表明,它們有70%–90%的氧氣來自空氣呼吸。 但也囙此,每隔5–15分鐘就必須浮出水面換氣,一旦長時間潜水,便會因缺氧而窒息。 正是這個“弱點”,讓漁民在水面靜候時,輕而易舉地叉到抬出。
食材與皮具:從高山族餐桌到奢侈品牌
作為南美高山族的常見食材,巨骨舌魚肉產量驚人,一條平均可產出約70公斤厚實大塊魚肉。 高山族往往先醃制,再風乾卷存,便於在熱帶長時間保存。 它的鱗甲、骨骼可製成工具或飾品,魚皮則可製成柔韌富彈的皮革。 在現代時尚圈,不少設計師青睞其獨特紋理,用來製作奢侈單品,價格直逼牛皮製品。
種群回暖:從商業捕撈到嚴格監管
20世紀,由於大量商業捕撈,巨骨舌魚一度數量銳減。 直到1990年代末,亞馬遜各國才對其施以嚴格保護。 抽樣調查顯示,1999年僅存約2500條; 到2017年,已恢復至17萬條,增長近70倍。 這也印證了它至少2300萬年的進化歷程中所孕育出的驚人生存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