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光臨
我們一直在努力

子彈打不碎,一斷即爆:揭秘“魯珀特之淚”的魔幻之力

十七世紀,歐洲流行起一種奇特的玻璃珠:晶瑩剔透的珠身帶著一條細長尾巴。 令人驚歎的是,無論用錘子如何猛砸,它都紋絲不動,仿佛根本不是普通玻璃; 但只要那根尾巴一斷,珠子便“轟然”炸裂,四散成無數碎粒,場面既震撼又魔幻。 當時不少表演者將其作為戲法道具,只需將玻璃棒熔融後滴入冷水中,觀眾便會被這一神奇效果深深吸引。

子彈打不碎,一斷即爆:揭秘“魯珀特之淚”的魔幻之力

據說在1660年,英國魯珀特親王(Prince Rupert)曾在查理二世國王面前展示此“把戲”,國王大為驚歎,從此這顆奇珠被史書記載為“魯珀特之淚”。 而隨著時代發展,人們不再滿足於用錘子測試其堅韌度——近年來,超高速攝影技術已達每秒數十萬幀,連子彈撞擊的瞬間也被清晰捕捉。 實驗顯示,子彈擊中後往往粉碎,而玻璃珠僅留下淺錶劃痕,竟毫髮無損。

那麼,它的秘密何在? 科學家們早在查理二世時代便心生好奇,將樣本交給英國皇家學會研究。 王國學會中的巨擘羅伯特·胡克(Robert Hooke)在1665年出版的《顯微圖譜》中首次描述了這種玻璃珠的實驗過程,卻因科技所限未能揭開原理。 直到1994年,印度普渡大學的裏尼瓦桑·錢德拉塞卡(R. N. Chandrasekar)教授與劍橋大學的穆納瓦爾·喬杜裏(M. Quddus)教授深入研究,才分清形成機理。

原來,將熔融玻璃滴入冷水時,外層迅速凝固,內部卻因導熱慢而繼續降溫收縮; 外殼已成型,內核卻“擠壓”著外層,造成極高的壓縮應力。 隨後內部也凝固,其收縮又被外殼“拉扯”,在內部形成拉伸應力——結構上呈現“外壓內拉”的异常狀態。

更有突破性的實驗出自2017年塔林理工大學的希拉·阿本(Sheila Arben)教授。 他用偏振光測得,玻璃珠表面的壓應力高達700兆帕,相當於7000個大氣壓,使裂縫即便形成也難以擴散。 這就是它能抵禦子彈撞擊的關鍵。 而尾巴則連通外殼與內核,一旦折斷,內部的拉伸應力會在裂縫尖端瞬間爆發,掀起貝殼般的連鎖反應——刹那間,珠身粉碎如烟。

實際上,只要破壞力足够,即使不折尾巴,也能讓裂痕自一端擴散到全體,實現爆炸效果。 有研究者曾用AK-47配以尖銳彈頭,成功突破外層,使玻璃珠同樣“爆裂”。

既然原理明確,能否將其運用於防彈玻璃? 答案是:現代的鋼化玻璃正是基於同一原理——熱處理後表面受壓、內部受拉。 然而,鋼化玻璃因强化層薄且面積大,一旦內部出現細微損傷,裂縫便會整片擴散,導致整體碎裂,難以像小巧的“魯珀特之淚”那樣承受子彈衝擊。

最後,若您心動想親手製作“魯珀特之淚”,務必確保安全防護!

贊(0)

評論 搶沙發

摩文特

精彩的事、有趣的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