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過猫的朋友大多有同感:家貓最怕水,洗澡對它們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。 為什麼喵星人普遍排斥水? 有人說,家貓的祖先生活在乾旱地帶,對水既陌生又恐懼; 全身濕透後不僅行動遲緩,還會降低逃生能力; 更何况它們平時靠舔毛來保持清潔和氣味標記,一旦被沖水,所有精心“打扮”都白費了,自然大動肝火。

然而,猫科家族中卻有這麼一員例外:它們天生離不開水,身體結構也向水生生活傾斜,捕獵技巧更是無懈可擊。 這就是被稱為“水中猛虎”的魚猫(Prionailurus viverrinus)。 在生物分類上,魚猫隸屬於哺乳綱、食肉目、猫科、豹猫屬,與沙猫同宗,卻比沙猫更罕見。
魚猫的分佈僅限於南亞和東南亞熱帶地區,而且棲息地零星散佈,夜行性特徵讓它們宛如幽靈。 即使是專門研究它們的科學家,也往往依靠紅外陷阱相機才能窺見一二,實地觀察難上加難。 魚猫對環境極為挑剔:只能棲息在紅樹林、沼澤濕地或農村裏魚塘和蘆葦田交錯的淺水區。
從外形上看,魚猫與某些家貓頗為相似,但體型更大——身長可達八十多釐米,體重超過十五公斤。 與獅虎豹等大型猫科相比或許遜色,但與中等體型的猞猁、豹猫相比則毫不遜色。 由於它們多在夜間出沒,加之斑紋酷似小型猛獸,當地人常誤將魚猫當成小型老虎:印度一些地方稱其“魚虎”,印尼則有“紅樹林之虎”的別稱,可見連居住地村民也對它們知之甚少。
直到2016年,泰國研究者才通過一張陷阱相機照片,首次確認當地確實有魚猫存在,可見研究魚猫的難度之大。 儘管如此,科學家們仍在不斷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。
“猫吃魚”幾乎成了口頭禪,但家貓因遠離水源,很難自行捕獲水中獵物。 最主流的解釋是:家貓最早在兩河流域或尼羅河流域與人類同居,人類捕魚結束後常將殘餘魚肉喂給猫,久而久之才培養出愛魚習性。 然而魚猫卻是天生的捕魚能手。 印度凱奧拉德奧國家公園的研究顯示,它們糞便中有高達75%的成分為魚,比不少水生動物攝魚量都要多,可見它們對水中捕獵的依賴程度。
具體來看,魚猫的頭部細長呈流線型,入水時阻力較小; 短而粗壯的尾巴可幫助它們在水中遊動; 雙層毛皮——緻密的內層既能防水又保溫,外層則便於甩幹; 前爪間還長出部分蹼膜,這些都是半水生動物的標配。
捕獵時,它們有時伏在岸邊,有時靜立於水中,耐心等待著魚兒浮出水面換氣。 悶熱天氣或淺沼澤尤為適合它們出擊:當魚兒出現瞬間,魚猫猛然一撲,將頭探入水中,迅速咬住獵物,動作敏捷無比。 長須能感知水中震動,有的魚猫還會用爪子輕拍水面,類比昆蟲振動,引魚上鉤。 除魚外,青蛙、蝦蟹、軟體動物甚至水鳥,若有機會也在它們的“選單”上。
魚猫的幼崽在兩個月大時就開始學習游泳,即便暫時捕不到魚,也要先練水性。 這種“水↓↓B為生”的策略既是它們繁衍的根本,也讓它們陷入困境。 南亞、東南亞紅樹林和沼澤正被人類改造為農田或養殖場,魚猫的棲息地被大幅破壞。 倖存的魚猫常在夜間潜入村莊魚塘覓食,漁民每月損失約20–40條魚(約4000–8000盧比),更有雞鴨和小山羊被襲擊,導致魚猫遭到報復性捕殺。
紅樹林的消失進一步縮減了它們的領地,導致全球魚猫數量驟降至約3000只,面臨滅絕風險。 所幸各地保護組織紛紛行動:通過放映捕獲的夜視影像,讓村民瞭解魚猫的瀕危狀況,逐步贏得他們的支持; 在印度南部,僅十年間就重建了12萬畝紅樹林,並於2010年再次在當地發現魚猫。
2015年,斯里蘭卡可倫坡市中心一棟大樓後院的池塘裏金魚頻頻失踪,監控錄影竟拍下“偷魚賊”——一隻魚猫。 研究者為它取名“米子”,並在池中放入廉價魚以吸引其再次上鉤,結果發現它幾乎每天夜裡來回六七趟。 這一發現促使科學家將調查觸角延伸至都市,結果在公園、荒廢院落乃至廢棄閣樓中,頻頻記錄到魚猫的身影。 都市魚猫的糞便中,鼠類與鳥類占比大增,顯示它們已學會利用都市資源。
這一現象既有利有弊:一方面說明魚猫適應力强,有助於種群延續; 另一方面,過度依賴人類環境,可能導致它們逐漸放弃“捕魚成性”的本色。
至於魚猫能否成為寵物? 首先,它們是法律保護動物,野外數量極少,普通群眾無權買賣。 即便合法,也需配備至少一個可供捕魚的水池,普遍條件下難以滿足。 聲線獨特、體型偏大,也不適合日常室內養護。
然而在專業保護人士手中,卻有成功飼養案例。 動物保護專家比爾·伍德曾收養一隻魚猫“金槍魚”,幼時與小雲豹同住一園,外形相近,常令人誤以為四只同類。 後來雲豹體型漸長,才顯現差异。 伍德為“金槍魚”準備了鯰魚池,並為其找來配偶,最終產下幼崽,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。
魚猫是猫科唯一演化出半水生生活方式的物種,雖尚未完全水生,但種種特徵已指向水中發展趨勢。 若給它們數十萬到百萬年的時間,一種真正水生的“猫科潛水夫”並非天方夜談。 前提是,我們務必在當下共同努力,保護這位“水中猛虎”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