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九九二年,一支紀錄片拍攝團隊踏足了神秘的新西蘭南島,旨在驗證一個流傳逾百年的古老傳說。 傳說中,當地山區的牧羊人世代相傳,他們聲稱在夜幕低垂時,總有一種神秘的鸚鵡偷偷潜入羊圈,將無數綿羊的生命吞噬殆盡。 這個聽起來荒誕而不可思議的“鸚鵡吃綿羊”故事,在當地卻充滿了真實的傳奇色彩。 為了揭開謎團,攝製組决定在冬季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實地取證。
月黑風高夜的驚魂一刻
在那寒冷刺骨的冬夜,綿羊依舊如常地擁擠在溫暖的羊圈中,突如其來的幾只神秘飛禽打破了寧靜。 它們體型介於鷹與鸚鵡之間,擁有修長彎曲的鷹嘴,眼中閃爍著凶光,仿佛暗示著不容小覷的力量。 當它們選定目標後,竟大膽地飛至綿羊的後背,然後毫不猶豫地鑽入羊毛之中,用銳利的嘴巴直接撕咬活肉,無論羊如何掙扎,它們只顧專注地進食。 那畫面令人不寒而慄,仿佛見證了野性與殘酷的直接碰撞。 正是這一段錄影,讓當地牧羊人流傳的說法得到了令人震驚的證實。
真相背後的“鸚鵡”謎團
不少觀眾可能會疑惑:這難道真的是鸚鵡嗎? 其實,這些奇特的飛禽正是當地毛利人所稱的“k亞”,而中文裏流傳下來的名字則是“捉羊鸚鵡”。 儘管名字聽起來充滿傳奇色彩,但事實確鑿——這些鸚鵡確實展現出了捕食羊肉的驚人本能。 據統計,山區羊群中大約有百分之五的羊因它們而失去生命。 無論是失血過多、被迫跌下懸崖,還是感染了鸚鵡帶來的病毒,這種捕獵行為對羊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,遠超常規猛禽的獵殺管道。
雪山之巔的奇异生存家族
令人更加難以置信的是,這種鸚鵡的外形和生活環境都與眾不同。 它們雖然外貌接近一般的鸚鵡,但體型卻龐大,體長可達半米左右、體重接近一公斤; 而它們的棲息地更是令人生畏——在新西蘭南島的高山冰川之上,在常年積雪和狂風暴雪中頑強生存。 全球四百多種鸚鵡中,只有這種鸚鵡能生活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,堪稱是大自然賦予的奇迹。
在鸚鵡的家族中,還有與之同屬梟鸚鵡科的另一種鸚鵡——梟鸚鵡。 不同於捉羊鸚鵡,這種鸚鵡因其外形酷似貓頭鷹且失去了飛行能力而獨樹一幟。 兩者雖然血緣相近,但在生存管道上卻迥然不同,彰顯了動物世界中適者生存的多樣性。
饑餓與智慧的雙重驅動
捉羊鸚鵡並非天生好鬥,它們吃羊肉並非出於天性,而是迫於生存環境的嚴酷。 每到初春,新西蘭南島海岸附近的山坡上便湧現出成千上萬的海鳥築巢,這裡柔軟的土壤使得海鳥輕易挖出巢穴。 而對於捉羊鸚鵡來說,這些鳥蛋就像是散落的寶藏,它們能輕而易舉地掏出鳥蛋,毫不客氣地享用這一季節限定的美味。 正因為需要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來儲備過冬能量,它們才在春天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足準備。
到了仲夏時節,隨著鳥蛋逐漸孵化成幼鳥,捉羊鸚鵡的覓食管道又有了新的變化。 它們會悄然在山坡上巡遊,借助敏銳的聽覺鎖定目標,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獵殺幼鳥,確保攝取到足够的脂肪。 這種極端的食物策略,無疑體現了它們對環境變化的高度適應能力。
然而,兩百年前,當人類開始在高山上放牧時,情况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。 古老的牧羊人習慣用大火燒山以促進牧草生長,但這也毀滅了捉羊鸚鵡賴以生存的重要植物和蟲類資源。 資源的銳減迫使這些鸚鵡不得不轉向羊群,開始學習捕捉羊背上那難得的肥肉。 統計資料顯示,冬天捉羊的案例尤為頻繁,這也佐證了它們為了生存而做出的艱難選擇。
人類與捉羊鸚鵡的愛恨交織
從一八六零年代開始,牧羊人們不斷報告羊群遭受“捉羊”襲擊,隨即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獵殺運動。 政府甚至懸賞捕殺這些鸚鵡,歷時近一百年,累計殺死約十五萬只捉羊鸚鵡,導致種群數量銳減,僅剩不到五千只,直至保護措施才逐步出臺。 儘管人類停止了大規模獵殺,但與人類的衝突與摩擦依然持續不斷。
紐西蘭的高山地區因其獨特景觀成為著名的滑雪勝地,而捉羊鸚鵡的地盤正是這些區域。 遊客絡繹不絕,反而激發了這些鸚鵡的好奇心和調皮天性。 它們常常偷走遊客的手套、帽子、太陽鏡和滑雪杖,甚至咬壞汽車的密封條和雨刮器,惡作劇層出不窮。 與此同時,遊客們隨手丟棄的食物也成為它們的美味大餐,有時還會闖進旅舘尋找零食,令現場氣氛既驚險又充滿歡樂。
超群智慧:捉羊鸚鵡與烏鴉的智力較量
捉羊鸚鵡不僅憑藉殘酷的捕食本能聞名,更以其超群的智慧吸引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。 研究人員通過精心設計的透明箱子測試,讓捉羊鸚鵡與智慧象徵的烏鴉同場競技。 測試裝置包含多種難度各异的機關:從簡單的繩子脫離,到需要使用工具打開側面小門,再到必須聯想筦道兩端關係的複雜機關。
在測試過程中,捉羊鸚鵡表現得既大膽又靈活,甚至在面對粗壯棍子的挑戰時,依然能够憑藉口爪合作成功取食。 雖然烏鴉在操作時顯得更加謹慎和熟練,但兩者均展現出非凡的邏輯思維和工具使用能力。 值得一提的是,科學家們還意外捕捉到一幕:一隻捉羊鸚鵡竟自製樹枝工具,巧妙地利用陷阱裝置破壞了原本為了保護鳥蛋和幼鳥設定的捕鼠夾,從而享受到了雞蛋的美味。 這一行為無疑證明了它們不僅能使用工具,更具備一定的工具製造能力。
融合自然與人文:傳奇的延續與變革
在這段充滿野性與智慧的傳奇中,捉羊鸚鵡無疑成為了大自然與人類活動交匯處的一道獨特風景。 儘管它們曾因捕食羊群而被視為牧業的禍害,但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,這些鸚鵡如今已成為瀕危物種,全球僅有約六千只左右存世。 歷史上,新西蘭南島乃至北島曾擁有廣泛棲息地,捉羊鸚鵡曾在低海拔森林和沿海地區大放异彩,但隨著外來哺乳動物的入侵以及人類活動的加劇,它們被迫退居高山,孤獨而倔强地守護著這片曾經廣闊的家園。
如今,在滑雪場喧囂與遊客好奇的注視下,捉羊鸚鵡依然頑皮地在高山上展翅飛翔。 它們不僅是紐西蘭獨特生態的一部分,更以其與生俱來的智慧和頑強生命力,向世人展示著大自然的無限可能。 無論是捕食羊群的兇猛,還是巧妙使用工具的靈活,都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群看似野蠻、實則充滿智慧與適應力的神秘生靈。
這不僅是一段關於野性生存的記錄,更是一部人與自然、傳統與現代、智慧與野性的傳奇交響曲。 捉羊鸚鵡的故事,在不斷變革的時代背景下,依然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魅力,引人深思。